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生活常识>>防艾热线变成了恐艾心理免费咨询

防艾热线变成了恐艾心理免费咨询

作者:溱潼之声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3日    点击数:

      37年前,中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一位阿根廷籍旅居美国多年的来华游客——从那以后,艾滋病就出现在了中国。中国疾控部门对于预防艾滋病也做了很多工作,大批医护人员、专家学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携手同行,成立“爱心家园”、建立“红丝带之家”,他们还到性服务群体、男同性恋群体、吸毒群体等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为艾滋病的防治做出了贡献。


       还有一批防艾工作者,他们在电话的另一端,通过防艾热线解答有感艾滋病的问题。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防艾工作的进展,防艾热线的咨询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在防艾的同时,防“恐艾”又成了这条热线的新任务。这就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艾服务热线:010-62238683


防艾咨询少了恐艾咨询多了 防艾人员得学会心理咨询


       打入热线咨询艾滋病防治的少了,但打入的热线中“恐艾”的人数这几年有所增加。“很多人认为自己被感染了艾滋病,或者认为自己是高危人群,在窗口期为自己担心,担心产生焦虑、恐惧、强迫和抑郁,有的严重者甚至产生了自杀倾向。”高明说,他们也无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准确原因,她个人认为这可能跟艾滋病的窗口期长达三个月有关,因为在高危行为后的三个月时间里,都有可能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这种长期的恐惧会转变成神经症,神经症一旦形成,通常又无法根治。


       起初,防艾热线的接待人员遇到类似问题时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有时候接待员在疾控中心查不到来访者感染艾滋病的记录,但来访者却陷入到自己的情绪里,听不进劝,热线接待员对此也无计可施,便让来访者去心理咨询热线求助。

但后来发现,心理咨询热线的心理老师虽然对于来访者的“恐艾”心理能够做出判断,可却对艾滋病的防治和病症不够了解,甚至还不如来访者了解的多,来访者无法获得支持,只能又回到防艾热线来寻求帮助,但仍旧没有什么收获,最后反而陷入焦虑甚至情绪的爆发,这样的情绪也让防艾热线的接待人员压力很大。

为此,艾滋病防治热线联合回龙观医院,对防艾热线的接待人员进行了心理咨询知识的专业培训和网络学习,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技术,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决“恐艾”问题。


感染艾滋病的三个月窗口期 是热线支持她活下去


      “2015年的时候,我接到过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打来的电话,她说她感染了艾滋病,丈夫是服刑人员,自己带着三个孩子,怕孩子被传染艾滋病,声称自己活不下去了,要带着三个孩子一起死。”高明说这是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接待,这位女士当时在医院检查看显示的是阳性,她便在网上买了安乐死的药物,准备要结束自己和孩子的生命。


      面对这位来访者,高明查询了疾控系统并未注册其感染艾滋病,但女子就是不相信。高明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跟她聊了很多,包括怎么照顾好三个孩子,怎么处理与婆婆的关系,每次电话聊过后她们都约好过几天再打电话来继续聊。

女子按照约定的时间每次都拨通热线,这样坚持了三个月的时间,女子再次进行了检查,确定没有得艾滋病她才相信了高明此前说的话。“这三个月是热线支持我活下来,没有这条热线我可能已经走向极端了。”这位女子说。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对于无法给与帮助的情况,我们也会很遗憾。”高明说,当团队成员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后,曾经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来访者的问题,但事实上确有一些来访者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不过总体来说,随着这些年来来访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工作的成功率还是在不断提高的。”


         防艾热线变成了心理热线,一些新的感染者刚刚确诊时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找不到可以接纳的社会组织,孤独感会让感染者产生抑郁情绪,严重的会走向自杀。面对这种情况,防艾热线接待人员会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为他们介绍相关的公益组织,解决他们的苦恼,让艾滋病感染者勇敢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