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问「你害怕艾滋么」,估计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害怕。」
「害怕」的理由有很多,因为「艾滋会传染」,因为「得了艾滋容易挂」,但还有一条原因很重要,就是「得了艾滋会被歧视」。
当我们讨论「为什么一提艾滋病,国人总是很敏感」,谈「艾」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传统医学范畴内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艾滋病的「污名化」。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于对于某些偏离社会规范的边缘或「异常」群体打上标签。
艾滋病人常被打上的标签有「死基佬」「卖淫小姐」「嫖客」「吸毒的」,近年来还有「越南新娘」等新标签的出现。
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群体中患病率确实较高,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媒体为博眼球的片面宣传。事实上,任何涉及共用针具或不戴安全套等高危行为,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社会科学家把这种偏见称为「污名」(stigma)。
至于为什么对「艾滋」特别敏感,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艾滋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晚期艾滋病人,因为各种感染或肿瘤的「惨象」,对许多人是巨大的心理冲击。出于逃避心理而把一些严重疾病污名化的历史很长,比如结核、麻风,甚至癌症病人,现如今仍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2. 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去了解艾滋的人,容易产生「日常接触会导致艾滋的传播」等误解,所以就更加排斥和感染者接触,拒绝了解艾滋。网络搜索「艾滋病」的高峰都集中在每年 12 月 1 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年平均搜索量不及「王力宏」的三分之一(来源「百度指数」)。3. 国人大多对性乱、吸毒、甚至同性恋等人群具有强烈的道德谴责,国外还会牵扯到种族(黑人才会感染 HIV)、移民等问题,而这些人群艾滋患病率更高,人们也就自然把二者联系起来,得出的结论就是艾滋病人只有行为不端的人才会得,不值得同情。
艾滋病污名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而这又间接促使了艾滋病的进一步泛滥和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5 年的联合报告中指出,与 HIV 相关的歧视是在地区、国家乃至全球与艾滋病斗争的努力中最大障碍 [1]。
艾滋病污名化的不良后果具体有:
1. 艾滋病人会被医疗机构拒诊;
2. 学校、公司、企业拒绝接收艾滋病人;
3. 艾滋病人的自我歧视会耽误治疗,加速病情进展;
4. 因为害怕被检测出患有艾滋病,或者因为种种错误信息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没必要检测。其实及时治疗的话艾滋病人和正常人寿命差别不大。但人们往往等到晚期并发其他疾病才去医院就诊,查出艾滋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5. 由于艾滋病从感染到病发的潜伏期可为 6 ~ 10 年不等,而病毒携带者往往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没有检查出来,这期间因为高危行为而导致他人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艾滋病毒在人群中频繁的更换宿主,进化加快,导致病毒出现耐药性,病毒毒性也可能变大。
小结
其实,从专业医学的角度而言,艾滋病只是众多普通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种,艾滋病人也和其他病人一样值得人们的理解和关心。
虽然我们可能不知道,但他们也许就存在我们的身边,可能是我们的同学、同事、朋友抑或亲人。了解艾滋病不仅仅是为了摈弃歧视从而更好地关心关怀感染者,更重要地是能够帮助我们保护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人。
如果普罗大众对待艾滋病的心态能够得到改变,「向零艾滋迈进」就不会只是 12 月 1 号左右才为人们所关心的一个口号,而终究会有实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