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没必要因小伤口,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去恐惧艾滋病

没必要因小伤口,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去恐惧艾滋病

作者:陈晓宇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0日    点击数:

我叫陈晓宇,既是一名疾控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国考的心理咨询师,从2009年以来便开始做恐艾心理工作。这么多年里,我接待了无数的艾滋病恐惧心理的咨询者,事后通过经验来看,解决恐友们的艾滋病恐惧,既要有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的部分,也要有心理应激疏通和心理干预的部分。据我发现,大部分恐友在受到恐艾刺激以后,喜欢按照自认为的脱恐步骤来,第一就是要保证,第二就是自己去反复分析对抗,不断回忆,结果却加重了恐艾情绪,其实按照张珂博士提出的疾病恐惧脱恐三步法来说,一定要系统的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科学的心理认知和积极的暴露方法共同作用,希望大家一定要利用中心官网进行自学,所有的框架理论体系全部在官网上,大部分恐友通过在中心不断自学和针对性的提问,脱恐进程总体还不错,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心口碑还不错的原因。

两个月前陈老师写了一篇关于在日常生活中不用担心小伤口接触的感染,得到了很多恐友积极的反馈。恐友们从最初由于一些特定刺激点开始恐艾,到后面出现了转移泛化,甚至有部分开始担心日常生活中的不明液体传播,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担心有自己感觉不到的小伤口在不经意之间接触到病毒源,那岂不是会莫名的感染。基于这种想法,对日常生活的恐艾朋友苦不堪言。他们希望陈老师再将一些知识点罗列细一点,对他们有更好的帮助,去抑制他们的强迫性思维,那么陈老师今天就再次结合自己在防艾工作中的多年经验以及恐艾心理上的一些心得,以一些论文,文件,和专业文章作为参考,在此感谢提供数据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

     为什么一些莫名的小伤口接触到HIV血液为何极少感染,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该病毒的活性,HIV在体外极脆弱,暴露在空气中会迅速失去活性(按照国家疾控的文件显示是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但是当病毒离开人体后,其感染能力随环境温度、湿度等急剧下降,要二次重新进入人体并且进行感染的能力变得非常差。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皮肤屏障机制,完整的表皮由多层角质细胞构成,病毒无法穿透。如果是小伤口的话,像浅表擦伤或者结痂的伤口,暴露的真皮层有凝血因子、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也会进一步拦截病毒的进入能力。

      如果是未出血的伤口,不仅血清渗出液含抗体和酶,可破坏病毒包膜。另外病毒也没有办法更快速进入循环系统。病毒感染还需要一定的病毒载量,但是在干燥血滴或微量血液的病毒量远低于感染阈值,所以有的恐友总担心微量肉眼看不到的血液感染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目前根据流行病学的证据,没有明确因为小伤口接触血液导致感染HIV的可靠病例报告,大家一定要记住这里的接触可不是指的是像发生关系那般的反复剧烈摩擦,以至于引起了体液的大量交换。

     有的时候陈晓宇老师的一些艾滋病恐惧心理咨询者,在还没有和陈老师建立足够亲密稳定关系以前,他们便会开始纠结于细节,总是担心万一日常生活中有一滴病载的血液,恰好这时候自己又有一个不经意的伤口,那么不小心接触岂不是很容易导致感染。经过陈老师在电话视频或面询时的细致讲解,恐艾心理的朋友们能听懂,一下子就放松了,但是在网络上的恐友们,很多并没有机会和时间来和陈老师一对一沟通,那么陈老师在文章里面就给大家详细的解释一下一滴血穿透皮肤的损耗过程。

      体液暴露在空气中的时候,因为空气氧化及干燥导致病毒包蛋白膜的破裂,视具体环境而定,大约会有60-90%会丧失活性。在病毒穿透皮肤表层的时候,角质层物理阻挡了病载液体,皮脂酶还会进一步分解其中的病毒,大概又会折损50%,在进行真皮层渗透,并到达毛细血管的时候,巨噬细胞吞噬、补体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基底膜过滤、血流冲刷稀释,如毛细血管内血压高于组织间隙压,形成外向压力梯度,阻止外部液体侵入,最终病毒可能只有0.1%的存活机会。一滴血病毒在穿透过程中会经历几何级数量衰减,实际能进入的存活病毒异常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日常生活就算有一个小小的伤口接触也不用太担心,一定要有完全破防皮肤的保护才行。

基于以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感染风险场景就变得很简单了,那肯定是需要新鲜大量血液通过深层穿刺的伤口进行体液交换,这种情况不就是我们常讲的注射么。而以前进行静脉注射XD的就是共用注射器里的血液导致感染的么。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不发生无保护的高危行为,不接受未知血液输入注射,不形成足量血液交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一惊一乍了。

有那么大一把时间,大家还不如健健身跑跑步,像陈晓宇一样先把自己的身体搞好,把五十岁活成三十岁那才是最好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恐友受制于网络无法快速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他们总是喜欢东问问西看看,结果吸收到了不同医生站在不同角度的看法,加剧了自己的认知分裂。在这里,陈晓宇希望大家一定要在中心去学习基本系统的知识框架,理性认识所谓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基础防护即可避免过度焦虑,如果真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容易感染,非洲经历过一个国家接近50%的感染者到目前逐步被控制下来的时光,如果日常可以随意感染,那非洲岂不是只剩下了动物。

各位恐友自己特别痛苦,陈晓宇也很心痛,有的时候自己也特别着急,希望恐友们都能赶快恢复,您们恢复了彻底走出恐艾心理了比您们咨询陈老师几十次,会更让陈老师高兴,也希望恐友们能够理解包容,有缘认识,陈晓宇祝您们一切都好,永远健康平安,中心也永远是各位背后最稳定最坚实的靠山。不仅是现在17年的靠山,也是大家一辈子可以倚仗的靠山。



上一篇:为什么日常生活的伤口接触难以感染艾滋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