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什么情况下医生才能给恐友做绝对没事的保证

什么情况下医生才能给恐友做绝对没事的保证

作者:陈晓宇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    点击数:

各位恐友好,我叫陈晓宇,既是一名疾控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国考的心理咨询师,有20多年的防艾工作经验,从2009年以来参与做恐艾心理工作。这么多年里,我接待了无数的艾滋病恐惧心理的咨询者,事后通过经验来看,解决恐友们的艾滋病恐惧,既要有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的部分,也要有心理应激疏通和心理干预的部分。但很多恐艾恐友刚开始并不会意识到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将重心全部放在了网络搜索和见人就问的反复咨询感染风险中,特别是有的恐友在每周六晚上中心群答疑的时候,就会问陈老师你能保证我完全没事吗。可是这位恐友连行为都没有做具体详细描述,便要求一个完全的保证,我能理解他太想靠别人的绝对保证舒缓焦虑的压力,但是站在我们医生角度来说,如果对恐友的行为检测或其他的限制条件都不清楚,就给您做出绝对保证,我们觉得并没有对您负责,只是一个简单的安慰而已。况且等到恐友事后自己去想,就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一个医生老师都不是很了解我的所有情况,就给我做绝对保证,他真的靠谱吗?


我知道,很多恐友不想靠在咱们中心自助学习去提高自己,因为这个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在很多时候还要去和痛苦情绪做暴露,恐友认为只要给他一个绝对完全的肯定,那他就会舒服一点。相对于自助学习内化获得的提高,给恐友一个绝对保证能让他暂时放松也未尝不可去,那陈老师便结合自己的防艾恐艾工作经验,从医学与心理进行分析,就什么情况下能够给恐艾恐友绝对安全保证做深入的探讨。

 

在医学层面去做出绝对安全保证的前提是,对这名前来咨询恐友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比如要掌握他的具体行为包含细节,如果本身‌无高危行为且检测结果为阴性,这种当然可以直接进行排除。‌如果该名恐友明确有发生过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如无保护行为、共用注射器、接受不安全输血等,且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HIV抗体检测,通常建议在窗口期和窗口期的双倍时间各检测一次均为阴性后,在没有使用诸如阻断药物等前置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保证,所以作为一名防艾和恐艾心理老师,花了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名恐艾咨询这,只有对他越了解越熟悉,我们给他的回复才会更肯定更绝对更客观,而他的脱恐恢复也才会更好。就像陈老师自己的恐友,刚开始给他们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只要求保证,但事后没过多久又来要求说陈医生能不能真的确保我没问题,但是真的咨询的深入和更了解,他们已经不再需要靠反复保证去暂时缓解焦虑了。

 

在这里多说一句,‌日常接触行为可以认为是绝对安全性因为要满足所有的传播原则,日常生活几乎不可能,建议恐友们一定要去找专业的老师或志愿者花上30-60分钟深度的电话或视频交流,弄清楚为什么不会感染的真是原因,这时候单纯一个保证不能改变恐友们的恐惧。但凡有对日常生活产生艾滋病恐惧的话,请一定要利用恐艾中心的《艾滋病恐惧严重程度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看看是否是强烈的恐艾应激源引发了心理问题,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判断,把我们变得不像个正常思维的人了。特别是以下行为医学上确认是绝对不会传播HIV,可做出绝对安全保证比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或办公用品蚊虫叮咬公共厕所、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接触无血液暴露引发的体液交换等日常社交接触。

 

一般做出绝对保证没事的前提是还需要有以下的注意事项尤为关键,如果没有注意以下的一些细节,就算我们给恐友做出了保证,也很容易被他们认为是在进行流水线作业。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该名恐友的详细行为史以及既往恐艾史,‌需详细询问恐艾恐友的具体行为和时间线,区分到底是真实高危行为产生的风险还是恐艾心理应激出现了臆想化的风险。例如刚才陈老师在上一段所明确写出来的有恐友担心和他人一起吃饭会存在感染的风险,可是我们一听一分析,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感染,HIV感染者共用餐具属于零风险行为,那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去对这名恐友进行个案化评估。当然如果这名恐友是无保护性行为则需进一步评估千万不要听闻网上说和陌生人进行一次无保护的时候,可以不用去检测,也许感染概率很低,但是不能忽略这种行为触及了红线,这种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去给恐友保证和安慰

 

另外我们还要向恐友确认‌检测方法与时间‌,比如确认检测是否在窗口期后进行,因为在窗口期后的正规检测才是定大局。建议使用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如第四代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或结合核酸进行检测,也许去不同地方进行多次阴性结果比单次检测更具说服力,但是我们尽可能把检测控制在2-3次,如果检测过多,很容易变成恐艾心理障碍中的过度依赖试纸的情况。

 

还有一些先决条件的细节需要注意,如果没有问清楚这些情况就给恐友做绝对保证,不仅是对恐友不负责任,也是对医学伦理原则的践踏。我们需要‌确认恐友无免疫系统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剂,我们需要确认恐友没有服用病毒阻断制剂以及其他的一些个体化差异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我们对恐友问询细节情况越多,恐友获得的安全信号才会更足,否则一个绝对的保证只能带来暂时的安稳。

 

建议通过疾控中心、正规医院等权威渠道或相关真实姓名的专家获取艾滋病防治相关的最新信息,避免片面或夸大的网络信息对恐友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已经过了窗口期还在恐惧,对于根本就没有高危行为的严重影响生活的恐艾朋友,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恐艾心理干预机构帮助,国内一些专业恐艾心理机构(如成都心动力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提供恐艾专项的咨询服务。此外,对于新恐友限制过度搜索和讨论艾滋病相关话题的时间,定期进行恐艾心理健康评估,直至恢复正常的生活。

 

总结而言,对于恐友们,只要您确认您的咨询医生老师志愿者对您的情况非常了解清楚,包含细节,您也和他有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接触了,在医学上可在排除高危行为、科学检测确认的基础上做出绝对安全保证是可以信任的。但是如果您今天才认识一名医生老师志愿者,直接问他KJ会不会感染艾滋病,他也没有问您其他的一些针对您具体情况的细节问题,直接回复您“保证没事”,扪心自问,您和他压根都不认识,他给您绝对保证,您从内心中真的认可这四个字吗。在给恐友做风险评估,但同时需要配合系统的心理干预,帮助恐艾恐友重建认知平衡和心理健康。一个保证非常简单,但是要彻底脱恐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时间的积累,希望所有恐友都明白,保证只是当下适当的支持系统,不宜期望通过简单保证就能立即消除所有恐惧,只有彻底内化知识掌握恐艾心理的认知基础,才能最终彻底走出恐艾,无论怎么样,恐艾中心都是恐友背后最坚实的靠山,永远陪在您身边。



上一篇:没必要因小伤口,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去恐惧艾滋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