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晓宇,既是一名疾控医生,又是心理咨询师。其实我们常年做艾滋病防治工作,都会遭到歧视,有朋友带着其他朋友和我一起吃饭,听说我做艾滋病,马上就默默放下了筷子不再吃饭,能感觉到气氛还是微微有点尴尬。
我曾经在工作中被XD人员拿艾滋针扎过,我也曾经面对采访镜头向大家表达艾滋病并不可怕的言论,曾经有记者问过我,如果是艾滋病和糖尿病必须选一个,我会怎么选,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艾滋病。因为做艾滋病防治工作二十多年,和很多感染者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也更加的了解这个病。所以我们需要去客观的看待艾滋,而不是一听到艾滋病,就把自己吓得魂不守舍。关于艾滋病是否“可怕”,需要从多个维度理性看待,既要承认它的严重性,也要理解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其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下是关键事实的拆解:
一、为什么说它“曾经/在某些方面依然可怕”?
不可治愈性: 目前尚未研发出能彻底清除体内HIV病毒的治愈方法(功能性治愈或根治性治愈仍在研究中)。
免疫系统破坏: HIV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CD4+T淋巴细胞。如果不治疗,免疫系统会逐渐崩溃(进入艾滋病期,即AIDS),最终因无法抵抗普通感染或罹患恶性肿瘤而致命。
终身治疗: 感染者需要终身坚持每日服药(抗病毒治疗,ART)来控制病毒。
社会污名与歧视: 由于历史原因、传播途径涉及性行为和毒品等敏感话题,HIV感染者仍面临着沉重的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这种“心理恐惧”和“社会性死亡”有时比疾病本身更令人痛苦。
晚期危害巨大: 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发展到艾滋病期后,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非常困难,生活质量极差,死亡率高。
二、为什么说它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已不再是绝症”?
高效抗病毒治疗: ART药物发展迅猛。
病毒抑制: 只要坚持规范服药,绝大多数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可在数月内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免疫重建: 成功抑制病毒后,被破坏的免疫系统(CD4细胞数量)通常能得到显著恢复和维持。
寿命接近常人: 最重要的一点! 在发达国家以及获得良好医疗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城市),早发现、早治疗、坚持规范服药的HIV感染者,其预期寿命已非常接近未感染人群的平均水平。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病,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
预防效果的革命性突破:
治疗即预防: U=U(测不到=不传染) 是经过大规模科学研究和全球卫生组织(WHO、CDC、UNAIDS等)验证的核心原则。当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通常需要稳定服药至少6个月以上)时,通过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为零。这是控制疫情和消除歧视的最有力科学武器。
暴露前预防: PrEP(事前预防用药):HIV阴性但高危人群每日或按需服用特定药物,可极大降低(>90%)通过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
暴露后预防: PEP(事后紧急阻断):在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越早越好)开始服用28天阻断药物,成功率非常高(接近100%,前提是按时按量服药)。
预防母婴传播: 通过孕期ART、安全分娩和婴儿预防用药,母婴传播率可控制在1%以下甚至接近零。
药物不断进步: 新药层出不穷,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服药更方便(如长效注射剂型已在国外上市,未来可能只需每月或每两月注射一次)。
三、理性看待“可怕”程度:一个对比视角
与晚期癌症相比: ART能长期稳定控制HIV/AIDS,而许多晚期癌症的预后和生存期依然严峻。
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相比: HIV感染者坚持规范治疗,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已与这些常见慢性病相当。需终身服药是共同点。
与流感和新冠等急性传染病相比: 虽然流感、新冠也可能致命,但它们通常是急性过程(即使有后遗症),而HIV是慢性病管理。
最“可怕”的可能不是疾病本身: 对于获得规范治疗的人来说,社会污名、歧视、心理压力以及获取药物/医疗服务的障碍(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可能是更大的挑战和痛苦来源。
对于艾滋病,大家一定要记住,关键点在于“可防可控可管理”
对于未被感染的人:
它完全可预防!掌握传播途径(仅限血液、性、母婴),正确使用安全套,高危人群使用PrEP,暴露后及时PEP,就能有效阻断。
日常社交生活接触零风险,无需恐慌,日常恐艾的请务必通过恐艾心理干预方法脱恐,恐艾干预心理方法和传统的心理方法有一些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恐友去进行心理咨询并没有解决恐艾的原因。
对于感染者:
它不再是死刑判决!早发现、早治疗、坚持规范ART,完全可以获得与常人接近的寿命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U=U(测不到=不传染) 是科学事实,赋予了感染者正常生活的权利和信心,也是消除歧视的核心依据。
对于恐艾症者:
恐惧往往源于对未知的想象和对医学进展的不了解。
真正的“可怕”可能不是客观的疾病风险(尤其在你有科学防护意识下),而是恐惧本身带来的心理折磨、生活受限和行为强迫。
科学认知 + 行为改变 + 恐艾心理干预(可以看看中心张珂老师的文章)才能摆脱不合理恐惧。
最后陈老师来总结一下: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需要终生管理的慢性传染病,忽视其危害或歧视感染者是错误的。然而,现代医学已将HIV/AIDS从“超级绝症”转变为可防、可控、可长期高质量生存的慢性病。
其“可怕”程度已大大降低,且主要集中在未获得及时诊断治疗的晚期患者以及沉重的社会污名问题上。 对于采取科学防护措施的普通人和坚持规范治疗的感染者来说,它远非想象中那般“恐怖”。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依赖科学、倡导包容、积极预防和规范治疗,才是理性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