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疑病干预>> 性艾轶事>>为什么老瓢虫几十年没带小雨伞从不恐艾

为什么老瓢虫几十年没带小雨伞从不恐艾

作者:张珂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点击数:

原标题:从心理方向脱恐,我们怎么可以走出恐艾(2)


以前还没有开发出智能手机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恐友,像我们刚开始做这个工作时,恐友并没有现在这么易激惹、不稳定,大部分人对疾病有疑惑和恐惧的时候,都会直接打电话到疾控VCT门诊,得到答案后按照医生给的建议执行就行了。但是现在,健康自媒体众多,获取信息也变得非常便捷,对于咱们恐友,反而因为说法太多,再加上一些信息的误导,一些不准确或夸大的艾滋病相关信息,让恐友不知道该相信谁,该作何选择,加剧了恐艾朋友的心理负担。如果本身心理状况不够稳定,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现实检验能力,恐友就会非常应激。例如一个恐友在乘坐地铁时,因为人很多不小心被别人顶了一下屁股,就开始觉得这个行为有问题,担心会被感染,这就是典型的受到网络上曾经看到过有恐友担心害怕类似的情况造成感染的影响。



为什么一些二十八星老瓢虫玩了几十年,从来不带小雨伞,别人都不害怕,但是咱们的恐友们却有一点点接触就敏感,甚至有恐友带了两个小雨伞害怕得不行了,原因是每一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一样,许多恐艾恐友本身就有比较明显的焦虑倾向和强迫倾向,甚至一些心理问题共病,这些疾病本身就容易导致过度担忧和强迫性怀疑,所以恐友们千万不要认为是艾滋病真的找上了您,而恰恰相反,是您反复地在心理上去主动挑逗它。就恐艾中心在防艾系统十七年的工作经验,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恐艾群体,恐友中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很少,感染的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也不恐艾的人。


曾经去日本参加过一个心理学术会议,问了一下日本同行他们国家艾滋病恐惧的人多吗,对方回答很少听说过。恐艾也与社会环境有关,恐艾的朋友对艾滋病的恐惧往往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担心感染了艾滋病,自己的生命质量下降,一方面又因为社会对艾滋病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不敢将自己恐艾告知亲友或快速寻求专业帮助。很多恐友恐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鼓起勇气求助,担心自己被排斥、被指责或嘲笑。这样复杂的多重心理压力,往往把恐友推入更深的恐惧深渊。就像张老师也做婚姻咨询和亲子咨询,会有很多人在咨询结束后介绍他的朋友来咨询,说这个老师能力强咨询效果好。但是老师很少接到恐艾的朋友介绍亲朋好友来咨询,有的人会推荐给其没有利益关系的恐友。这就说明了恐友对恐友的身份本身也是具有羞耻感的,形成了双重恐惧。


恐艾的情绪如同其他情绪一样会传染,如同你遇到开心的事物会笑,心情会好,天天待在恐友的圈子里,恐艾的情绪只会多不会少。就算是完全不恐艾的老师,在和恐友深度交流,谈一些恐艾的细节和心理上的难关,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自己也会有情绪上的变化。老师在和恐友进行沟通的时候,会接收到恐友全面发泄的负能量,我们就像一个容器,是垃圾桶,也是资源回收箱,我们自己也需要在干预恐友后做督导、调整,将咱们恐友的负能量和恐惧转换成养分和能量。物质永远是等价交换,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恐友们沉浸在网络中,比如说小社群,虽然大家都是同路人能够相互鼓励支持,增加一些脱恐的信息,但是大部分恐友没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系统,也没有科学地转换手段,往往在聊天谈论各自情况时,受到大量的心理暗示,出现反复的心理波动,对大部分恐友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很多时候,恐艾恐友觉得也挺委屈的,他们说:张珂老师你说,我们也想不管艾滋病的消息了,但大脑里又放空不了,总是出现万一的念头。但是如果我们和其他恐友聊一聊,不知道又会听到什么可怕的事件,心情更恐了,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张老师也的确为恐友的两难选择感到难受,很多其实并没有心理问题的恐友,其强迫因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滋生出现的。可能在座的恐友很多都没有想清楚到底该怎么脱恐,都会觉得得到的安慰保证越多,拿到的检测结果越多,自然而然就脱了。如果真是这样简单,就不会有这么多恐友了,其实做任何工作,我们都需要真诚、负责任、专业全面的工作方法。比如和恐友进行沟通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解释和保证,而是一定要去了解他当下有哪些知识不足,心理认知欠缺,并从他的感受反馈中给予建议。


因字数太多文章被拆分成了三篇子文章,下一篇内容《从心理方向脱恐,我们怎么可以走出恐艾(3)》我们将继续探讨常用的恐艾心理干预流程方法。



上一篇:抽烟喝酒服用心理药物会影响艾滋病窗口期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