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负责人张珂博士于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前夕受邀参加腾讯新闻直播专访,和佑安医院专家一起探讨艾滋病防治与恐艾症,原文如下:
艾滋病长期以来与许多道德缺陷行为捆绑在一起,一次婚外的性行为成了很多人恐惧自己感染艾滋的隐痛,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疾病意味着对不道德的惩罚。
但是,真的一次高危行为就能造成艾滋感染吗?
我们的担心有没有可能是多余的?是自己吓自己?
真的出现高危行为,如何自救?
明明检测是阴性,我怎样知道自己是检测结果不准确?还是过度恐惧的心理问题?
一、做了艾滋传染高危行为,这样行动
【问题一】发生高危行为之后如何检测?艾滋病窗口期是什么?
【编者注:如果您不了解什么是艾滋传播的高危行为,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两千人的恐艾患者群里,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艾滋的疯狂恐惧】
李侗曾 :窗口期的定义是从感染到能够测出来的这段时间。
1. 过去的医院只能做一个抗体检测,所以有些书上的窗口期指的是抗体能检测到的时间。这个窗口期,大概是两到六周的时间,但这是一个谨慎的说法,因为理论上大部分人一周之后就能被检测出来的,但六周之后还能测出来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2. 现在医院有了更多的检测,比如说抗原检测,可以检测出病毒的成分,不需要等待身体产生抗体,所以窗口期就更短了,这个窗口期一般认为是一周左右。
3. 如果大家确实有高危行为,可以按照这个窗口期去检测。过了窗口期检测结果是阴性,那就不用担心了被感染艾滋病了。
4.HIV血液试纸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9%左右,唾液试纸的准确率在95%左右。前提是在正规渠道正确流程的测试之下,个人建议测完之后过一周复测,结果更加可靠。
【问题二】艾滋阻断药该什么时候吃?阻断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会影响窗口期吗?
1.阻断药越早吃越好。两个小时内吃效果是最好的,吃完之后肯定是没有问题的;24小时内吃,也基本上是不会有问题的;超过72小时,阻断药就很难发挥作用了,一般就不建议再吃了。
2.阻断药对窗口期有没有影响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使用阻断药以后阻断失败的人太少了。从阻断药的发病机制上来说,它其实影响的不是窗口期,而是在发病期间的病毒复制,病毒没法复制就检测不到核酸。之所以阻断失败是因为在使用阻断药之前病毒已经进入了休眠状态,只有把阻断药停了之后病毒才会苏醒。
3. 现代疾控给的建议是在用阻断药之后,如果用四代的抗原抗体的方法检测,需要在三个月的时候再测一下,如果阴性就可以排除患病;如果只有抗体检测,则建议在半年的时候再复查一下。不管怎么说,如果确实是使用了阻断药,那么窗口期就要延长,并不是有风险而是为了积累更多的数据,得出确切的结论。
二、艾滋,绝症还是慢性病?
【问题三】艾滋病已被联合国划归为慢性传染病,该怎么理解这个分类?
李侗曾:艾滋病目前还是不能够彻底治愈,但它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以前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主要是因为认为它是不治之症。
现在国际上认为只要早期治疗,患艾滋病对绝大多数人寿命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与普通人可能只有五到十年的差别。
这取决于治疗的时机,如果治疗得比较早,可能不到五年的一个影响;如果是在急性期就开始治疗,甚至与普通人群没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艾滋病确实已经不是绝症了,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去管理。
【问题四】近些年在艾滋病治疗技术上有哪些重大突破?
李侗曾:目前艾滋病最大的问题是需要长期的用药,在治疗技术的进展上:
1. 首先是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小了,因此建议患者越早吃越好,甚至在发现感染的这一天就把药吃上,效果就更好。
2. 另外,现在的药物服用方便,现在更新的这些药物,有一个月两个月药效的药。
3. 未来可能有半年一次的药物,只需要打一针,半年内就不需要用药了,也不用担心出差或者出去旅游忘了带药的问题。
4. 将来也有可能通过基因编辑完全治愈,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越咨询,越严重,恐艾心理需要人文关怀
【问题五】可能很多人或轻或重都有恐艾的情绪,但出现哪些症状可以被定义为患了恐艾病呢?
张珂:恐艾其实不能被称之为病,它只是一种综合征,人人皆有之,不能认为自己有恐艾的想法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不好了。
如果要达到恐艾症的级别,则类似于神经症,具备一定的强迫,抑郁,焦虑甚至躯体化症状的。按照许又新教授的神经质原则来讲的话:
1.有一定的病程,一般指恐艾的情绪持续了大概三个月及以上。
2.自身恐惧的感觉和程度较严重。有些人会严重到沉浸在这个痛苦当中,自我感觉很糟糕,产生濒死感的不良情绪。
3.出现泛化,由单一恐惧变成多个恐惧。可能因为高危行为引起的恐艾,但后期又产生担心被不知名液体碰到被感染的想法,这就一种明显的泛化。
【问题六】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人们对艾滋病有这么深的恐惧?
张珂:由于早起宣传,艾滋病与吸毒、不正当性关系、卖血等词语绑定,都是负向词语,人们避而不谈,甚至觉得艾滋是不道德行为的惩罚。这导致了很多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认知的偏差。
事实上当一个人的心理受到刺激以后,他往往需要一个补偿的安全信号,如果这时他没办法通过现实层面接受安全信号,则互联网社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可以让人们把不太好在现实生活中提到的这些问题搬到台面来,去寻找共鸣感。
但互联网交流也有弊端,少部分人会担心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比如抽血的时候护士做了他不知道的事情。事后恐艾人士经过网络交流,有些人会把别人的恐惧情绪传递到自己身上,进行心理暗示加剧自己对艾滋病的恐惧。对于这部分人群,他需要在前期和专业人士沟通产生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之后再考虑加入社群进行交流。
【问题七】出现影响生活的艾滋恐惧,我们如何克服?
张珂:
1. 很多时候患者特别想快速地获得一个安全信号支持。这些患者会把临床医生当成心理医生用,因为他们迫切希望获得一个知识点,可以立马确认自己没有感染。
2. 但事实上,人们被艾滋感染的可能性吓到之后,寻求的更多的事临床人文关怀。但是医生,挂了一个号他不可能一下子说很久;同时医生也需要花时间了解患者。因此很多时候,患者情绪没办法快速得到稳定,所以会形成落差感。归根结底还是咨询者想快速用知识来补偿自己安全信号不足的原因,但因为现实因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想要克服,首先要确定恐艾原因。是否存在着恐艾既往史,如果是因为背叛婚姻家庭,想自己去解决恐艾问题的,那么就不适合和家属说,可能会引发新的家庭问题。
4.建议先找一个能够信任的朋友交流。如果没有相关朋友,可以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对艾滋病有一定了解的心理医生去沟通。
5. 如果确实执念于艾滋病风险的担忧,则需要去找专家去评估风险。如果在不会导致家庭婚姻出现破裂的情况下,与家庭成员沟通也是一件解压的方式,建议形成陪伴关系,减轻一个人的无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