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走出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需要一套综合性的方法,而不是在网络上疯狂要求志愿者和医生百分百没事的绝对保证,因为恐艾的恐友有需求,导致了网络上都以绝对安慰保证为主要方式,因为很多人觉得给恐友做绝对保证恐友就脱恐了,事实上,稍微有一点经验的医生老师和志愿者都知道,安慰只是非常暂时的让恐友获得舒服,然后过不了多久,恐友们又会继续反复验证,反复对抗和需求他人的绝对保证,其实自身并没有成长。如果我们作为帮助恐友脱恐的医生老师或志愿者,不能忽视了和恐友深入沟通交流提高其自我内化重要性。因为要彻底走出恐艾症是涉及深刻的认知扭曲、行为强迫、情绪焦虑以及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求。
重点医郭老师的建议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恐艾彻底脱恐的核心原则:艾滋病基础的科学认知 + 恐艾心理干预 + 行为改变 + 寻求支持,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科学、准确的认知,彻底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核心途径只有三种,无保护的性行为(GJ、XJ交风险最高)、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母婴传播(现在通过母婴阻断可大幅降低,前一段时间我们恐艾中心的张珂老师便去凉山州给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青少年做干预)。
深刻理解“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拥抱、握手、共用餐具、共用马桶、游泳、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飞沫)、汗液、泪水等绝对不会传播。血液接触传播需要满足“开放性伤口+ 足量的新鲜病毒 + 持续深入接触导致的病毒体液交换”等苛刻条件。
理解窗口期和检测意义: 在权威机构(如疾控中心、大型医院)使用可靠的检测方法(如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三代抗体检测),在没有诸如阻断药物等前置因素的影响下,在过了窗口期(四代为两周左右,三代为三周左右)就可以极大概率排除(准确率大于95%),如果担心人体个体化差异,那么在窗口期的双倍时间可作为排除期(即四代为四周,三代为六周)后得到的阴性结果,具有完全排除感染的意义。反复检测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安全感和确定性,反而强化恐惧,出现检测或阻断药物依赖。像平时我们恐艾中心就发现大量的恐友只在乎保证,只关心检测结果,害怕症状,其实这些都是最初级的认知,要脱恐,我们一定要拔高自己的恐艾对应策略的高度。
驳斥灾难化思维和非理性信念,郭老师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希望恐友们区分“风险”和“无风险”: 很多恐惧源于将“无风险”场景(如日常接触、多年前的单次检测阴性的行为)误判为有风险,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用一些专业的心理方法进行干预,比如中心常用的精神分析法,认知行为疗法和最近郭老师去学习的动机访谈法等等。
挑战“万一”思维: 恐艾症常被“万一检测不准怎么办?”“万一有未知途径怎么办?”等无限循环的“万一”所困扰。因为恐友对网络上不信任,但要建立信任关系又需要花不少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恐友们来个短平快,直接要医生老师或志愿者做绝对保证,但是大家需要认识到,在没有熟悉恐友的情况下,武断的去做绝对保证反而是对恐友不负责,绝对保证是对他人认真评估的结果,而不是像流水线一样的,没有认真去看恐友的问题,没有认真了解控油的情况就回答一个没事,恐友最初可能会很高兴,但是听多了,或者发现这名医生老师或志愿者只会作保证,便会对不断的保证产生免疫。我们学医很多年,医学是基于科学证据和概率的,过分追求“绝对100%不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扭曲,所以一方面网络上保证百分百,一方面现实世界的医生又强调医学没有百分百,如果恐友没有用心去理解这个观点,很容易出现内心不稳定,如果恐友能够掌握世界的客观表达,那么在受到刺激以后,并不会轻而易举的又重新复恐。
纠正对躯体症状的错误归因, 焦虑、压力本身就会引起各种躯体症状(如乏力、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酸痛、低热感等),这些症状与HIV急性期症状高度相似,但很可能是焦虑的躯体化表现,而非感染证据。每次症状出现都归咎于HIV是不合理的,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认清“反复检测/寻求保证”的陷阱,这种行为短期内缓解焦虑,但长期会形成恶性循环,强化“危险信号”和“强迫行为”,让恐友们更难摆脱恐惧。每一次寻求保证,都在向大脑传递“这个危险是真实的”信号。所以我们一定要采用专业的恐艾心理干预,比如刚才所说的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方法,只是要看对应的这名恐友更适合于精神分析,还是更适合于认知行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每一个恐友,是必须花时间去了解他,针对他具体的情况,包括是否存在既往恐艾史,其综合的分析他,给他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和方案。因为如果真的只是靠反复去检测,或者在网络上寻求绝对安全的保证,那么也不会还有这么多恐友存在,也不会有一些恐友检测早就过了排除期还在纠结和担心,也不会有恐友好不容易不那么恐了,又会因为一点点的刺激被吓回到恐艾中来了。
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恐艾他是要讲方法和策略,而不是靠感觉和碎片化的知识,正如人类不断的推进文明,都是靠的是客观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祝所有恐友都能早日脱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