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干预笔记>>恐艾是一辈子的事?非也,谈谈怎么走出艾滋病恐惧心理

恐艾是一辈子的事?非也,谈谈怎么走出艾滋病恐惧心理

作者:张老师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点击数:

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邀请,张珂老师这几天去凉山州为HIV感染儿童抗病毒治疗的随访医务工作者进行了两次能力提升培训,在干预沟通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很多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青少年的故事,让老师也特别的震撼和感动。他们中有不少的孩子非常坚强乐观,记得一位医生说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住进医院里,还在帮医生护士们安慰其他感染的小朋友,鼓励他们勇敢些,并给他们分发药物,监督服药,是医生护士们的贴心小宝贝。

这位小宝贝给其他小朋友说,艾滋病是我们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我们的全部。我喜欢唱歌,梦想成为像妞妞合唱团里的姐姐一样的唱歌能手。我也有朋友,我的病载控制的很好,我是不会把病传给别人的,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好好服药,把病载控制下来了,以后就会拥有很多朋友,也会实现梦想的。

当听到这样励志的故事,再回过头来想想咱们恐艾中心的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们,不由地也会叹息一声,尽管咱们恐艾的朋友已经是成人,比孩子们年龄大三四倍甚至五六倍,却没有像大山里的孩子那样坚韧和有耐受力。其实咱们很多恐艾的朋友本身心理是健康的,但在网络上不断搜索询问的过程中,看到他人的恐惧,心理受到暗示,便觉得艾滋病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稍微一个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像凉山州县上的医生护士们,像来凉山援助的地坛佑安,华西广八深三的医疗专家们,他们可是天天零距离接触感染者,为什么艾滋病毒离他们如此之近,他们却从来不会担心被感染呢?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非常了解艾滋病,并在不断的暴露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恐艾是属于恐惧心理,是焦虑亚型的一种,而心理防御本能是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拥有喜怒哀惧四种情绪。这次共同去凉山州的医疗专家们谈到自己刚进传染病医院工作的时候,心理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担心,这是我们常说的本能地恐艾,人之本性人之常情,但是随着自己长期在医院的工作,看到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主任们和病人相处接触非常淡定,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他们自己慢慢也适应了艾滋科的工作。

所以希望咱们的恐友们不要觉得自己恐艾就肯定是艾滋病感染的前兆,这是一个误区,这种自动化思维是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因为有一点点恐艾,就强行按照自己主观认为的正确脱恐方式天天去研究,去强迫自己不断的去搜集资料,去分析辩驳,最终变成了病理性恐艾,产生了大量的躯体化症状,心里十分痛苦,社会功能显著降低,这样就非常得不偿失了。

在咱们中心做艾滋病恐惧心理工作的十七年时间里,没有发现哪一位恐友最后是靠强行分析脱恐的。恐艾的朋友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费劲了千辛万苦今天终于想通了,可是明天再用这套逻辑关系去走,又会发现有部分走不通了,感觉好不容易快爬到山头又被一脚踹了下去。自己说服自己,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当我们尝试去说服自己,也就是尝试进行反复对抗博弈,可是在对抗过程中我们总是出现大量反复和循环,让我们身心俱疲。当我们没有理解到恐艾干预中的代表恐惧心理认知的“恐”和艾滋病基础知识的“艾”,以及针对性方法的“干预”时,我们盲目的对抗更多是把自己陷入到困惑和迷茫之中。

其实大部分感染科的医生也很困惑,为什么这么多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们不断反复询问他们,已经保证了没事,说可以不用再检测了,但并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呢。核心原因是,艾滋病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刺激,让恐友们产生了心理创伤。解释艾滋病信息及感染机制可以弥补恐友们知识层面的不足,但是创伤应激可是需要靠持续的长时间干预,深入的沟通关怀和改变心理认知模型才能逐步消除的。仅仅是不断地询问感染科的医生,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疾病知识的普及,对于脱恐来说,就是永远在1-3踏步,而剩下的3-10的脱恐步骤一直不走。

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朋友们认为医生们的即刻保证能够让自己安全,能够让自己从此高枕无忧,事实上这样的保证仅能奏效很短的时间,有的人能管用一周,有的人能管用三天,有的人甚至走出医疗室,或者挂断电话,就又开始恐艾。咨询疾病知识来脱恐的模式被大量的恐友们反复试验,结果并不乐观。有的时候仅仅是网络平台推送的一个标题党的新闻就又让我们产生了自我怀疑,逼迫着自己再次咨询艾滋病防治医生,焦虑,恐惧,反反复复内心完全没有定准。

张老师在凉山州的这一周多时间里,看到很多很多鲜活积极的同艾滋病毒抗争的儿童青少年案例,他们都未成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出生便感染了,也许他们曾经也有过迷茫和不甘,但是在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帮助下,他们不断接纳自己,积极的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疾病只是自己身上的一个特点,而人生大有可为。那么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们,本身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甚至很多只是最简单的性边缘接触,甚至是日常生活的普通行为,为什么一个好端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和正常的人,会在短短时间里陷入恐惧无法自拔的状态呢。

张老师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如果不是很能贴合您的情况还希望大家反馈建议。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他们的随访医生获得系统科学的疾病知识,还能获得像哈医大和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常驻凉山州的专业心理咨询支持,家庭社区提供的包容环境,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在“U=U”理论的影响下,他们规律接受抗病毒治疗,医疗配合度高,将HIV视为可管理的慢性病,并且坚信当体内病载量低到检测下限后,是完全不会传染给他人的。

反之咱们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呢,所获得的艾滋病知识几乎来自碎片化网络信息和用错误的艾滋病知识进行自我联想,缺乏系统性心理支持,对艾滋病存在极大的认知偏差。大量采用回避原则,不得不面对时,又采取反复检测和极端强迫清洁等行为,伴有心理病理的双重病耻感,倾向于即可保证而非长期的恐艾心理干预,长期处于焦虑强迫抑郁和躯体化状态,并将HIV视为不可控的致命威胁。

希望咱们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一定要冷静下来,评估一下自己现在所处的恐艾阶段和严重程度,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方面不足,不足咱们就针对性的去补充,而不是自己大脑里面没有一个概念和模型,按照主观本能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张老师认为这个并不是最科学的方式,反而会延误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正常恢复。愿天下无艾,所有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愿天下无恐,所有的艾滋病恐惧心理朋友都能远离恐惧,重回过往平凡而平安的生活。


上一篇:因不洁性接触开始恐惧艾滋病了,能告诉另一半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