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受成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邀请,成都心动力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恐艾中心)的张珂老师为成都区县疾控和成都市防艾社会组织进行了一场针对恐艾群体干预技巧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为“面对恐艾群体的难点”,“恐艾咨询个案评估”,“恐艾咨询的认知策略”,“恐艾咨询的特殊情况处理”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且利用多个个案展现了在应对恐艾咨询的时候,既能客观告知恐艾群体的风险程度,又能利用一些恐艾心理干预方法策略有效的缓解艾滋病恐惧心理群体的焦虑和痛苦。
首先,张珂老师罗列了在面对恐艾群体时,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的三大难点,分别在时间资源消耗,预期效果有限,资源分配失衡上有大量的成本支出。如何有效的利用权威身份和专业知识帮助到恐艾群体,张珂老师引用了多个个案。尤其是一个反复咨询且检测100余次的恐友个案,还原了防艾社会组织在其中所消耗大量无效的时间精力。
以此引出话题,作为疾控中心和防艾社会组织,我们应该怎么和恐艾人群建立稳定持久的信任关系,搭建脱恐模型呢。恐艾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的对艾滋病认知偏差问题,还合并了经历艾滋病信息刺激产生的心理创伤,并接触大量负面艾滋病信息导致情绪泛化。特别是易受暗示,易容易感性思维,内心不太稳定的人群更容易因社会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加剧恐惧,出现焦虑,强迫,抑郁和躯体化症状。
在第二部分恐艾咨询个案评估部分,张珂老师着重讲了不能将所有恐艾群体千篇一律化,进行同样内容的简略答复,一定要根据每一个恐友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经历和自身性格特质进行回复,这样才不至于让恐艾群体对医生的回复产生免疫。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一名恐友,并且针对性的给出中肯建议,一定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两个标准去评估,将个案概念化。
在定性方面,对恐艾,恐艾症,恐艾精神相关病症进行不同界定和评估。正如张珂老师所说“恐艾,恐艾症,恐艾相关精神问题,看似都与对艾滋病的恐惧相关,但三者在医学定义、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各位社会组织的同仁们,当我们在面对恐艾咨询的时候,并不是在第一时间给他讲解艾滋病基础知识,回复他有问题或者没问题。而是首先是需要先了解对方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恐了多久,是否在网络上搜索过,有没有既往恐艾史),在内心中做一个大概的评估,看对方属于哪一类恐友,再采用对应的方法与技巧。”
在定量方面,以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三原则进行粗分评估,针对恐惧持续时间,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影响,按照轻微,一般和严重三个标准进行估分,小于等于三分者为恐艾,大于六分则为恐艾性神经症。一旦明确区分后,针对个案具体情况采用对应的方法。如对恐艾者可帮助建立科学的艾滋病知识框架,而恐艾症群体则采用恐艾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方向为主。
第三部分“恐艾咨询的认知策略”探讨了为什么站在不同角度会出现不同的说法,这是恐艾群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到底应该怎么进行参考。该部分主要内容针对窗口期的定义,影响窗口期的条件,恐艾为什么能恐出症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区分,艾滋病检测和是否阻断的建议构建的科学认知等观念,这个观念不会被情绪作用,是一个既需要医学的理性,又需要心灵的感性的结合。第四部分则是针对恐艾群体咨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尤其是在面对恐艾危机干预时,疾控中心和防艾社会组织灵活处置的技巧尤为重要。
备注:该部分培训授课内容以视频形式呈现在本中心微信服务号“恐艾干预心理”,抖音,B站和小红书号,欢迎对恐艾心理系统学习感兴趣的恐友,志愿者朋友们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同仁们在观看后指点一二,如果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本中心留言,祝大家工作顺利,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