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我认为政府的态度非常好,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反歧视工作做得也不错,艾滋病治疗条件在全国都是具领先水平的。”张可说,“所以我们在南京推广‘阳光医生’项目,希望那些在普通医院无法正常就诊的艾滋病患者,能找到‘阳光医生’为他们做诊疗服务。 张可,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病主治医师,艾滋病防治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防治艾滋病工作。2007年,开创了“阳光医生”公益组织。今年上半年,张可到南京推广“阳光医生”项目,目前已有十几名南京医生加入“阳光医生”项目。
感叹 恐艾印象太难消除
“我在1997年底到1998年初,开始接触到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在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我始终觉得艾滋病就是一种慢性病,防治艾滋病只是医生的本职工作。”昨天在接受快报采访时,张可说,他还记得最早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时的场景。当时佑安医院的艾滋病患者病房被安排在太平间旁边。“因为人死了,直接就抬到太平间比较方便。”
当时的艾滋病报道基本都是“恐怖”宣传,在中国公众眼中,患上艾滋病基本上就被认为被判了死刑。张可认为,虽然后来抗艾工作也有了新进展,可公众心中,恐惧已经形成,再想改变太难了。
张可介绍说,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多种药物可以治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也让大家看见了成效,尤其是很多患有艾滋病的人在服药后,病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影响其生活、工作,活到六七十岁不成问题。“这都说明艾滋病其实是可控的,人们大可不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可是社会公众的偏见和歧视依旧,在张可看来,这种偏见和歧视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抗击艾滋病中非常大的敌人。
“我听说过,有的医生在给艾滋病病人做过手术或者输液等诊疗服务后,心理压力很大,而且很多人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会拒绝给艾滋病患者看病。”张可说他没法评判其他人,但是他认为患者都有平等就医的权利,而他的“阳光医生”项目其实也就是做了这个事情。
张可说,其实“阳光医生”原本只是个与支教类似的“支医”公益组织,是他在2007年开创的,主要招募和号召志愿医生到农村等医疗卫生条件不均衡的地区,为患有各种疾病而没条件就医的患者治病。
艾滋病其实只是“阳光医生”工作中的一部分。张可介绍说,主要是鉴于目前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严重歧视的情况下,我们号召一批志愿医生主动出来,为艾滋病患者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做好诊疗服务。“我也是希望‘阳光医生’能在南京留下一枚火种,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这些当地的志愿医生们做出一定成绩后,肯定会影响更多的无歧视医生加入其中。”
希望 “阳光医生”做出成绩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疾病总是与其行为有很大关系。一提到艾滋病,很多人就将其与同性恋、嫖娼、吸毒等行为联系在一起。”张可说,尤其是与性有关的,在很多人心中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很多人没法接受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患者。
“阳光医生”只是致力于消除歧视的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张可觉得他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在抗击艾滋病方面,我们不能光寄望于有良知的医生、社会慈善组织、志愿者们,这些远远不够,因为公共卫生事业最终还是政府主导的。”张可说。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医院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尤其可以规定相关医院必须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正常诊疗服务。
不过,张可在南京开展“阳光医生”项目期间,他表示南京给他的印象非常不错。张可认为南京有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的条件,志愿医生们也都很有爱心来做这件事。“很多医生都愿意加入到‘阳光医生’的队伍中来,与病人的交流、座谈都很好。”张可认为这都是流露出一些积极信号,“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很多工作只要愿意去做,肯定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