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脱恐除了靠艾滋病检测 更多是摆脱对艾滋病的恐惧

脱恐除了靠艾滋病检测 更多是摆脱对艾滋病的恐惧

作者:陈晓宇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网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0日    点击数:


大家好,我是陈晓宇,在这里我想和恐友们谈谈我做艾滋病恐惧症的心得,恐友的每次咨询都离不开如何去脱恐,像我已经问了很多一线的艾滋病防治医生,怎么还觉得内心很痛苦啊?我已经检测艾滋病几十次了,为什么还是走不出恐艾症。在这里陈医生希望各位恐友明白,拿到艾滋病检测结果只能证明您没有感染艾滋病,但这并不能消除您对艾滋病的恐惧。就像一个人曾经被躲在墙角的蛇给咬过,以后可能在墙角看到绳子,这本不可能给他带来任何的生理伤害,却依旧把他吓得不轻。所以拿到阴性结论和是否真正走出遭受恐艾创伤是不一样的,用咱们中心张珂博士的话来讲,一个是给予病理概率的分析,一个是解释个体心理学原则和针对性的心理分析。

 

为什么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特别热衷艾滋病检测,那是艾滋病测试结果能够快速给我们树立一种安全信号,形成加持,毕竟试剂不是人,没有情感,它不会看人下菜,也不会像医生那样还去安慰人,让我们可以短时间得到一个庇护的感觉,也就是说针对于一个刺激源,比如说某人进行了高危行为,我们通过艾滋病检测直接判定该次行为的风险,但是这个结论并不能改变这位恐友本身对艾滋病恐惧的态度意识。如果对艾滋病恐惧本身没有改变,应激反应依旧存在,该名恐友就会开始出现恐惧转移,比如担心抽血感染,检测结果不准确,护士恶意报复,自己是查不出病毒的特殊人群,以此给自己继续进行艾滋病检测一个正当的理由。

如果手机上网,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恐惧症患者都不会这么多,交友软件成为了艾滋病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而网络胡乱搜索信息却导致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陷入了矛盾之中。在没有被专业医生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在网络上去乱搜乱看,受到网络不良暗示,甚至在毫无防御一张白纸的状态下,遭受其他恐友错误暗示形成心理垃圾,就容易产生恐惧的转移或泛化,出现躯体化问题或者强迫,焦虑,抑郁等表现。心理出现障碍的刺激是艾滋病信息引起的,但本身和艾滋病感染与否没有关系,只是很可惜的是,恐友们长期浸在网络环境里面,机械的反复到处问艾滋病感染风险,从来没有认真去思考过为什么自己会恐成这样的根本原因,以至于单纯靠医生老师去给个结论,也没有那么快速的脱恐出来。

 

      陈医生建议恐友们需要脱恐,首先得保持足够的沟通时间和频率,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总是觉得将自己的行为简单描述一下,对方给自己反馈一个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结论,就可以立马脱恐。这个在目前看来,并不是最科学的方法。一个结论可以让恐友获得瞬间舒服的感觉,但是如果对这个医生老师的真实身份不了解,没有办法形成更高的安全信号,可能没过多久,又会陷入想去问问题的冲动。如果觉得这个医生对自己的情况没有了解透,也担心医生就随口安慰几句,就开始想要不再换个医生问问,当不舒服感来临的时候,为了快速杜绝这个感觉,就开始频繁的在网上问,久而久之,习惯了,安慰也就成了一种形式。然而恐惧没有消除,还出现了泛化,这就是所谓的恐日常恐友形成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说,陈医生一般都建议恐艾的恐友们如果想彻底走出恐艾症,最好选择具有艾滋病防治经验,又有心理干预经验的老师为最佳。像陈医生这里很多脱恐的恐友,大部分都对陈医生工作单位,特点爱好非常了解。他们来四川旅游的时候,顺带来进行恐艾干预,几乎都是伤伤心心的来,快快乐乐的回去。面对面的交流,那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只有彼此之间通过长时间的认真沟通,真诚相待,相互了解熟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针对咨询者不同的经历和特点,制定出最适合该名咨询者用以脱恐的计划,采取的步骤基本也是以收集资料,预估,影响性干预和评估等几个方式,做综合性的分析让艾滋病恐惧症恐友真正明白,他们的确和艾滋病没有思考关系了,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在于心理的误区中,那么他们的症状开始逐步消退,人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陈医生希望更多还在反复探讨艾滋病概率风险的恐友,一旦陈医生和你沟通了几个小时,了解你的情况以后,告诉你们没有可能感染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了。陈医生给出没可能感染结论的恐友,都没有感染艾滋病。相信这个记录会永远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