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受心理焦虑痛苦的影响,为了缓解安全支持信号被负向情绪过度消耗的不安,便按照自我本能中习惯性的行为,选择最便捷的方式汲取安全感,如在网络上反复咨询艾滋病知识点,总是觉得自己多问几位艾滋病防治相关的临床医务工作者,自己得到更多的答案,就更有利于脱恐。
其实从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做了国家四轮艾滋病恐惧症干预研究的项目数据来看,大约有90%的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在最初恐艾期的时候都会强烈的认为学习知识越多对自己脱恐更有帮助,然而恐艾六周到三个月的恐友,该比例下降到50%,而恐艾三个月以上的恐艾症恐友,大约只还剩下10%的恐友持有艾滋病知识了解越多对他们脱恐越有帮助。只是当他们发觉艾滋病知识体系已经无法对他们脱恐产生支持的时候,他们已经养成了到处搜索,到处询问艾滋病知识,反复找医务工作者或志愿者去评估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概率,以此来获得相对安全信号支持的习惯了。
安全信号分为相对安全信号和绝对安全信号,在恐艾干预脱恐的研究上有严格的区分定义,相辅相成,前者可以暂时快速满足心理支持,但不稳定,容易快速丧失。后者较为稳定,但又需要长期时间来生成内化。受制于目前社会短平快成效思想的影响,恐艾症恐友们都更愿意选择快速缓解当下痛苦难受感觉的方式,就正如渴求反复安慰一样,几句安慰让人瞬间舒服,但这种感觉却并不能达到恐友们预期想象的稳定持续。一旦相对安全信号逐步瓦解,恐友们又开始慌乱,继续寻求相对安全信号。
恐艾干预心理网脱恐研究之一稳定三角理论
恐艾症恐友们养成了反复追问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的习惯,医生和志愿者们也习惯以艾滋病基础知识和进行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进行应付。久而久之,这变成了一种默许的脱恐模式,但我们并不认为这个针对所有恐艾症恐友都是积极有用的。经常看到有很多恐友受到了这样的错误影响。在网路上探讨更多的就是艾滋病感染风险,以艾滋病检测和安慰作为艾滋病恐惧症脱恐的方法。事实上,在恐艾干预心理网这十五年的研究经验之中,会经常发现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可不仅仅检测了一次,大部分都检测了三到五次,甚至还有检测了几十次上百次的恐友。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受制于网络信息的差异不对称性,对自我的艾滋病窗口期认定也不笃定,在偶然信息的应激刺激下,极其容易将原有的艾滋病窗口期进行更改,俗称为主观重置窗口期或主观延长窗口期。
为什么很多恐友在检测以后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却还在恐惧和纠结艾滋病呢。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在恐艾初期将艾滋病窗口期的长短定为自己脱恐时期,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一旦检测就脱恐,实际这并不是科学的观点。在恐艾干预心理网的研究案例中,很多恐友就是以窗口期作为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咬牙坚持到窗口期检测,满以为自己可以彻底放飞自我,脱恐成功。结果发现艾滋病恐惧和万一不确定,糟糕化结果依旧处在大脑里,时不时在自己想要开心放下的时候来影响下自己。恐友们感到分外沮丧,就开始反推是不是曾经还有什么细节没有回忆,没有去验证,这段时期是强迫症极易产生的时期,这也是对脱恐方式误读。
为什么产生以上这些常见的现象,是咱们艾滋病恐惧症恐友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处是艾滋病恐惧的哪种分型下。这也是我们强调大家在做艾滋病脱恐咨询的时候,除了去了解一定稳定的艾滋病知识系统,更多的时候你是需要专家给您确认您目前所处的恐艾症哪个阶段,属于恐艾的那种类型,并且针对您个人,应该具体执行什么样的计划和脱恐步骤。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不能对每一个恐友都全部照搬一套模式,总是以艾滋病知识点作为干预手段,并且告诉对方检测就脱恐。毕竟艾滋病检测代表的是从病理层面排除艾滋病感染风险,而恐惧更多是代表艾滋病信息对该名恐友刺激的认知感受态度。刺激强度,刺激类型,以及刺激后体验反馈等等才是我们评估一个恐艾症恐友的标准。比如说您到底是行为恐惧,疾病认知恐惧还是社会化恐惧,到底是第一次恐艾还是曾经有恐艾史等等,每种情景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也正是这种不同,给脱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正是不同,恐艾症恐友们才发现,为什么恐艾干预老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了解他,并且在为他做出综合评估后,才能制定脱恐的框架计划和具体恐艾干预实施方法了。
如转载和引用文章内容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