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干预笔记>>艾防专家为什么拒绝恐艾者 因为恐艾是心理问题

艾防专家为什么拒绝恐艾者 因为恐艾是心理问题

作者:张老师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3日    点击数: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刺激和压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选择。研究提示有三到五成的HIV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HIV感染者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意味着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问题是可缓解、可治疗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着时间和不同阶段发生改变。


相对于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几乎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许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持反对意见,觉得自己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抛给艾滋病防治医生,相对于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医生们大都更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沟通交流,曾经有一位艾滋病研究领域的顶级大咖在坐诊时,明确拒绝了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挂他的号,他觉得给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给予结论和做出保证没有什么意义。也许当场给了“绝对没事”的结论,咨询者会舒服一阵子,可没过多久,他们又会反复强迫进行询问,他们的心理应激并不会因为这是国家顶级专家而消失。


   中心核心理念:促进全面心理健康发展 消除艾滋病歧视与恐惧 


诸如上面所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意味着心理疾病,根据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十多年的干预经验,如果到了恐惧转移和泛化阶段,才算进入了心理疾病阶段。如果仅仅是因为对艾滋病认知混乱而产生怀疑,对艾滋病本能产生恐惧,发生高危行为等应激反应,这只是心理健康问题。很多恐友如果在恐艾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艾滋病防治一线的专业医生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通过恐艾心理干预进行认知矫正,行为干预和心态的调整,那么他会逐步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不会转变为心理疾病。很多身体疾病会在最开始以一些身体不适做出提醒,人们未引起重视,后面逐步形成疾病,心理疾病也同样如此。很多恐友会将艾滋病检测作为自己心理脱恐的终点,在忍受着4-6周艾滋病窗口期后(还有一部分恐友相对于保守完美,可能会选择三个月),猛然发觉艾滋病感染风险从病理角度排除了感染,但是并不能消除对艾滋病恐惧害怕时,又会陷入比之前更深的怀疑和恐惧之中。这时,心里压力逐步增大,对未来是否能够恢复健康的希望逐渐渺茫。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喜怒哀惧几种基本情绪。在遭遇一些重大变故,或者一些负向经历等应激事件,精神受到刺激以后引起的生理激素变化,家族遗传或成长经历都会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恐艾的恐友虽然总体呈现出对可能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但是背后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艾滋病恐惧症和广泛性焦虑,强迫症也有所不同,艾滋病恐惧症大多数不愿意向亲朋好友透露自己真正的恐惧原因,在现实世界封闭压抑自我,大部分恐友会蛰伏于网络,甚至依赖于网络。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网络文化发达,大量负向、矛盾的碎片信息充斥于网络,网络上不确定的角色身份又加剧了安全感的丧失。恐友们本想通过网络获得更多可信的参考,却更加地迷茫无助,加剧了痛苦。


大部分恐友会担心自己感染艾滋病后,自身健康受到影响,会感染家人,也会担心感染后受到外界歧视。如果没有正确的国家关于艾滋病相关防治政策的解读,专业的恐艾干预的心理引导和支持,很容易进行多重的负向暗示,情绪状态便会开始呈现螺旋式下降,糟糕至极的想法不断地刺激自我,引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建议,恐艾患者,首先应当和拥有丰富经验的艾滋病防治医生进行行为风险评估,如果确实发生了高危行为,或者还是想通过检测来排除感染风险的,可以进行检测来排除艾滋病感染风险。在这期间,如果感受到较为强烈的身心不适,应该到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获取帮助。一般大部分人在这之后,会逐步回复到正常生活之中。如果已经排除了感染风险,仍然还存在紧张恐惧心理,身上依然存在一些症状持续,内心痛苦意志消沉,社会功能受损等情况出现,建议尽快寻求心理相关的帮助,和恐艾心理老师一对一沟通进行干预,或者加入由恐艾心理老师带领的互助小组或成长小组,进行冥想、正念、瑜伽或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同时,恐艾患者要尽量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也会对自身有所帮助。如果能够以恐艾干预为基础,慢慢脱离对网络上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依赖,咱们艾滋病恐惧咨询者的脱恐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