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之十三的文章中,张老师和大家探讨了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明明已经问了无数个艾滋病防治医生,确定已经排除了艾滋病感染风险,内心却依旧对艾滋病恐惧,不断地进行记忆反刍,希望能够找出点可能被忽略或遗忘的关键,来证明自己无法彻底摆脱恐艾是真的存在“万一”。可恐艾恐友想破脑袋去反复论证万一和强迫思维,最后耗竭大量的精力,也没有得出绝对让自己信服的结论。其实产生内心的矛盾除了当初刚恐艾时受到网络不同的艾滋病信息观点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成长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创伤应激反应了。
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不同,为什么在某些问题上您敏感他不敏感,或者说在某些问题上您不会这样想,他会这样想呢。俗话说,说着无心听者有意,信息不对称的理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每一个人在成长史里或多或少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不那么美好的回忆。这些创伤极有可能产生于我们孩童时期,以至于我们现在无法完整的回忆和感知,但这些潜意识埋藏下的创伤又决定着我们的防御模型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明明知道好像不应该这么做,但神奇的是我们却没有办法去很好的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只有我们和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语音电话视频交流,彼此熟悉了解,去找寻到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伤,在一次次的深度沟通过程中去修正和体验,一些“心理疤痕”就能不断的被修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恐友突然感觉,好像对一些极端绝对化的想法和以偏概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以后再受到艾滋病相关信息的刺激,也不会易怒易爆易激惹再次复恐,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真正的脱恐。
那么复杂的创伤性应激障碍我们可以怎么来确定有没有呢,以下的条件越符合,就越容易确定我们存在着应激创伤。
第一,就算是没有恐艾以前,我们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彻底的放松。一些现象会在我们身体上显现,比如我们永远都会不自然的紧张或僵硬,不太喜欢被触碰,也许仅仅是某些身体的特定部位。如果想让我们静下心来做正念,做瑜伽和冥想,看起来都很难,因为我们很难平静下来。
第二,我们会觉得什么都不安全,不管我们在哪儿,都会有一种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的忧虑。我们时刻处于过度警觉的状态中,我们害怕如果一旦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除了可能失去生命,还会失去颜面被社会抛弃,我们不断强化万一的可能性,艾滋病防治医生可能会试图用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一点点的安慰让我们安心想开点,说现实不会变得那么糟。但很多时候他们的理性话语让我们稍微舒服点,但很快我们又变得意志消沉,开始去折腾万一。当我们因为恐惧焦虑强迫深陷在不适之中,并不只是有些“想不通”而已,其实背后也是创伤在其作用。
第三,我们可能会过度看重自己的身体,就算还没有经历恐艾以前,可能我们就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患病,我们讨厌自己的肠胃总觉得没有那么舒服,但我们不能忽略焦虑和我们的消化系统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的睡眠也比较浅,往往是在一种高警觉状态下惊醒,就好像如果我们睡觉或失去了意识就会降低警惕,让自己处于比往常更大的危险之中。其实在张老师做恐艾干预一对一的初期,很多恐艾恐友都特别执着于如果自己没注意或者睡觉,出现一些不可控的结果怎么办,从而又陷入反复的精神交互作用之中。
第四,我们很容易大发脾气,有时是对其他人,但更多时候是会对自己。我们大吼是因为我们非常害怕。我们看起来刻薄,但其实脆弱。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不是脾气或者情绪,但是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感觉整个世界变了。我们非常多疑,会觉得世界对我们不友好,别人对我们充满敌意,会找机会伤害我们。如果我们一旦受到恐艾事件刺激,多疑很容易转移到别人会不会神不知鬼不觉进入我的私人领域,会不会在公众场合拿针扎我等等,继而开始强迫门窗是否关好,车门是否锁好,怕带脏东西回家,反复冲洗,扔一些自己认为不干净的衣物或日常用品。
第五,我们可能会沉迷于社交软件上收集信息和寻求案例,但是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网络事件消极暗示,特别是现在为了流量的网络世界在逐渐的侵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让我们充满了疑惑。网络这个最不真实、最武断的环境可能会让任何有创伤应激障碍的人误认为网络世界的种种就是整个现实世界。从而认为世界就是这么随机和刻薄,从而觉得永远不想学习工作,不想离开自己的小屋,不想在现实世界再见到任何陌生人。我们觉得活着非常疲惫,也许我们不会去做出极端行为,但会觉得活着真的很累、很痛苦,以至于我们有时候希望自己不再存在。
第六,我们没有太多的安全感,我们才迫切的想寻求安全信号,在现实世界没那么容易寻找到安全信号,我们才想通过便利网络去寻找,但是网络由于角色身份不明,信息夸张混乱,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足够亲密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一个人给我们保证“绝对没事”,但是我们依旧无法轻易去接受和信任,反而保证的人多了,我们变得麻木,并且认为是整个世界在给我开玩笑,在安慰我,谁又能真的对我用心负责呢。在试图寻找安全的努力中,危机感和自我厌恶从内心最深处向我们袭来,我们永远没办法获得内心的安宁,反而大家都在开心高兴憧憬未来,我却暗自神伤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以上简单归纳的六点描述了一些存在创伤应激障碍人群的表现,而在我们从事恐艾干预的工作中,除了有部分新人是对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不了解和混乱以外,其实绝大部分恐友都达到了一个做志愿者的知识掌握水平,在中心自学2周左右基本就能掌握80%左右的系统防艾知识体系。每年开全国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张老师和全国专家交流。大部分专家总会很疑惑,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比咱们懂得都还多,可为啥还在恐惧艾滋病,担心自己日常生活被感染呢?专家有疑惑很正常,因为恐友自己也很疑惑。明明已经确定自己和艾滋病是井水不犯河水了,但还偏执于万一的假设和想象。这就是创伤应激带来的不确定感,这就是创伤应激阻隔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在中心,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接受了创伤应激障碍培训和干预方法实践,精神分析疗法,人本存在主义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这些心理干预方法针对创伤应激障碍有积极的意义。创伤应激障碍可能形成于我们早期的成长史,在意识层面不一定能够快速被觉察,只有通过和咨询老师的深入沟通,反馈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定事件,才有可能挖出深层次的创伤经历,当应激创伤的伤疤不断被疗愈的时候,再谈到艾滋病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理仿佛并不再有那么害怕和焦虑了。无论怎么样,中心永远是各位恐友的后盾,祝所有恐艾的朋友找到自己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节点,早日脱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