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发现艾滋病病毒到现在,只有30多年的时间。那是1981年6月5日,一名美国医生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术期刊上,称发现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我国自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后,艾滋病患者人数一路上升,截至2013年底,我国约有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78万人。
卫计委疾控司原司长戴志澄把艾滋病的发展,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到1988年,可称为艾滋病在中国的传入期。全国发现的艾滋病携带者每年只有一到几十例,发病者更少。携带者的身份,绝大部分是国外打工者、劳务输出者和一些海员。第二阶段:1989年,在云南一次性发现了146例艾滋病患者,标志着我国艾滋病疫情进入扩散期。第三阶段:1995年,在天津发现一例河北廊坊的艾滋病患者,经进一步追查,患者称曾在我省有过不安全采血经历。也就是那一年,我国艾滋病的感染者从之前的几百例突增至一千多例。从1995年后,我国艾滋病患者病例数增速较快。
艾滋病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没有疫苗,也没有完全治愈它的药物。艾滋病是这样损害人的健康的:人体有免疫系统,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细菌或病毒的侵害,生病时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健康。该系统是由许多担负不同免疫任务的细胞组成,其中一部分细胞叫CD4细胞。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会很快找到CD4细胞,并在细胞内安营扎寨。艾滋病病毒在体内不断繁殖,新产生的病毒又会感染其他CD4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病毒。如此周而复始,被感染的CD4细胞就会大量死亡。虽然CD4细胞会不断产生,但数量远远赶不上死亡的细胞。就这样,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就会逐渐衰弱,最终无法抵御其他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艾滋病患者就会并发多种感染性疾病。
今年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仍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为“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正因为艾滋病可怕,才出现“恐艾”一族。一些人通过短信、微博、微信传播一些艾滋病的传播方式,用意是好的,提醒大家不要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但他们所说的有些艾滋病传播方式并不能站得住脚,是谣言。发布信息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帮了倒忙,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错误的科普信息。
确实,同性恋容易得艾滋病,但并不是所有同性恋都容易得艾滋病。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艾防办主任陈昭云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男同性恋,而女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不仅没有男同性恋大,甚至小于异性恋者。
男同性恋在一起,性爱的方式是阴茎进入对方的肛门,肛门及直肠不是天生用来性交的器官,伸展性不好,弹性比阴道差,容易破损。因此,男同性恋在肛交过程中,极易使薄而脆弱的肛门、直肠黏膜表面损伤,形成创面。射精时,精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过直肠细微创面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使机体感染艾滋病。另外,直肠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吸收功能很好,会导致病毒更容易被吸收。
上面讲到的是生理学原因,男同性恋容易得艾滋病,还有社会学方面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安全套只用于避孕,因而在绝对不会怀孕的男男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非常少;因为男同性恋在社会中不被认同,致使大量男同不得不选择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等地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这样的环境下性伴侣的健康状况是完全未知的,如果不使用安全套,与隐瞒身份的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就很可能被感染;男性同性恋者并非单一性伙伴,他们往往与许多性伙伴有着频繁的性接触,因此,既有性主动者通过精液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被动者的,也有因被动者体内有其他人的带有艾滋病病毒的精液,而把病毒传染给性主动者的。这就更加大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机会。
吃烧烤和大盘鸡 不会传播艾滋病
“最近不要在外面吃东西,尤其是烧烤、大盘鸡,一伙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全国部分城市通过竹签挑破自己的皮肤沾血传染。”近几年,这条短信时不时会出现在人们的手机里。
早在五年前,网上就已经开始流传关于“吃烧烤和大盘鸡会传染艾滋病”的谣言,新疆当地政府甚至为此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进行了澄清。虽然政府说吃烧烤不会传染艾滋病,请广大民众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传谣,但这一谣言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究其原因,是政府只说不会传染艾滋病,没说为什么不会。
艾滋病病毒一旦离开血液和体液,在自然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弱,高温和许多消毒剂都可以迅速杀灭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有研究实验表明,病毒的活性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提高而逐步下降.55℃加热30分钟,60℃~70℃加热10分钟就可以使艾滋病病毒灭活失去感染性,75℃以上5分钟内艾滋病病毒失去感染性。在干燥条件下艾滋病病毒10至12分钟内就失去感染性。在体外干燥环境中,仅需数小时,可传染的艾滋病病毒量就会减少90%~99%。
烧烤各类主要食物的安全温度分别是:鸡胸肉约为170℃,牛排约为145℃,猪肉为160℃。这些数字可能不准确,但相对于娇弱的艾滋病病毒来说,无论如何它们都太高了。试想,娇弱的艾滋病病毒的冒险历程:在火热的烧烤和大盘鸡备受煎熬个三五分钟,再通过也许可能存在的消化道破损,进入人的血液让人感染,可能性几乎为零。
专家正解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
11月21日,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防治专家赵清霞和李虹两位专家,到郑州大学为师生讲了一堂艾滋病传播的科普讲座。李虹说,只有足够数量的病毒从感染者身体排出;排出的病毒经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足够的病毒量能通过接触者的皮肤、黏膜等进入体内,三者俱全的情况下,才能感染上艾滋病,而正常的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蚊虫叮咬等是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伤口渗出液和乳汁中,唾液、泪液、尿液中的含量甚微。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一是同艾滋病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二是被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或者胎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经产道或吃母乳感染艾滋病;三是接受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简单说,艾滋病的传播渠道是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先说性传播。无论是同性、异性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
再说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概率是30%,也就是说,并非所有艾滋病妈妈生出的孩子都是艾滋病感染者,最新医学证明,有效地采用艾滋病母婴阻断通常可将母婴垂直传播概率降到2%~5%,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步骤:孕期服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用剖宫产的生产方式、用奶粉代替母乳。
最后说血液传播。其实,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管中的病毒所感染。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许多静脉注射毒物成瘾者,往往共用一个注射器和针头,如果有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针头或注射器就会被污染,也就在他们之间造成了相互感染的机会。
口腔科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文眉、穿耳)、文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等,也可能间接造成血液接触,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警惕 新型毒品传播艾滋病
以前说毒品传播艾滋病,主要是指共用注射针具。现在,有一种新的毒品叫冰毒,这种新毒品也传播艾滋病,但不是以共用注射针具来传播,而是性乱。
冰毒是化学合成品,学名叫甲基苯丙胺,又称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素,是继鸦片、海洛因之后,被称为“第三代毒品”的新型毒品。这种晶莹剔透、外观似冰的白色晶体,在吸食者的圈子里叫“冰”,“瘾君子”们把吸食的过程叫“溜冰”。“溜冰”时,往往是几男几女在一起,环境较为封闭。他们有专用的“溜冰”器具,“冰”放置在锡纸上,用蜡烛烧烤锡纸,“冰”释放出的气体通过一根管子进入盛有水的容器,过滤后,再通过另一根吸管出来,“溜冰”人把冰毒吸进体内。
与鸦片、海洛因等毒品不同,“溜冰”后,不仅不会绵软无力,昏睡,反而会兴奋、狂躁、容易出现幻觉,易性乱。高度亢奋后,就需要发泄,“瘾君子”们的行话叫“散冰”,乱性就成了平常事。多数“溜冰”者群交时,不会采取避孕措施,容易感染艾滋病。
戴志澄说,前几年,“溜冰”在南方城市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地方还有“溜冰一条街”。现在,郑州的一些娱乐场所,也有人“溜冰”。
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应该怎么办
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有伤口,千万不要包扎,而应立即挤压伤口,并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水清洗,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还可以用消毒液,虽然目前医学界并无证据表明消毒液可以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几率,但不排除其可能带来的益处。选择消毒液时,75%酒精、0.2%次氯酸钠、0.5%碘伏等都可以用。如果明确与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体液接触,并进入身体,可服用阻断药物,口服阻断药物越早越好,尽量在数小时内进行,1天后再服用,效果就不好了。口服阻断药可持续四周时间,如果证实所谓的感染源里没有艾滋病病毒,应立即终止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