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张老师,感谢您百忙抽空阅读我的留言。
我是学医的,自从看过《医学微生物学》后,就恐艾了。第七版本科微生物教材是这样写得: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病毒在20~22摄氏度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天;在37摄氏度可存活10~15天。
这句话,让我恐惧了六年,我现在在医院上班,每天都担心粘到什么不明液体,惶惶不可终日,求老师解读下《医学微生物学》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张老师:您好,看到您是学医的,以前从是医学生开始就开始咨询,到现在都开始当实习医生了。时间可过的真快,能记住您是因为您的QQ名让人不容易忘记。让老师突然想到了以前和您一样的也是一位医学生,后来进了医院去上班的一位恐友。曾经是把老师祖宗十八代骂完了,老师理解他。去年老师在国家疾控学习的时候,在寒风中还无偿义务的和他沟通了一个小时,他家里很穷的,哥哥的小孩又是白血病,很不容易的,也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但是无论是他,还是您,老师都理解您们作为临床毕业的一些矛盾的心理,甚至带来的痛苦,但是都希望您们能够将一些矛盾进行辩证统一。是的,我们机构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个点,因为我们对外的解释是艾滋病毒的确不太清楚什么时候完全失去活性,所以我们认为单纯靠从艾滋病毒失去活性的完整性来辅助脱恐这个不合理。其实您应该懂,艾滋病感染需要的是多个条件和要素共同作用的,就像其他的一些微生物等等,都有其共通性和传播机理。所以这个不是您应该参考的,您应该通过其他方面凑成一个整体进行参考。不要孤立的去偏激看待一个问题,想必医学院的教授或者您们现在的主任也会这么告诉您。您沾到不明液体,这不明液体是否能通过破损粘膜或伤口浸染到您的深度机体呢?所以说啊,具体问题具体讨论,不用因为一个没有参考意义的数据把自己搞得一辈子都快乐。作为一个临床背景的医生,理应比网上一些恐友冒充的专家老师要强百倍,可不能将至少五年的临床知识付诸东流,祝您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