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恐艾真的可耻吗?看看哪些人更容易恐惧艾滋病

恐艾真的可耻吗?看看哪些人更容易恐惧艾滋病

作者:张珂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6日    点击数:

不太了解恐艾的人,可能觉得只有高危行为后才会恐艾,便认为恐艾的人肯定是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才会恐惧艾滋病,以至于恐艾群体压抑自己的心理,有苦也不敢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让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断泛化,其实把恐友全部归纳于背叛家庭风花雪月是错误的。

作为全国最早的恐艾干预机构,中心对恐艾人群的恐惧原因和构成进行过统计,其中有大部分并非是高危行为导致的恐艾。比如一个中学生在地上踩到了一个用过的安全套,就觉得自己很可能会感染艾滋病毒,然而这个情况和艾滋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字面意思来讲,艾滋病恐惧(HIV恐惧症)是一种对感染艾滋病的过度担忧或非理性应激反应,通常恐惧的感受与实际感染风险完全不成比例,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驱动,需要介入恐艾干预评估。那么以下哪些人群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心理呢。

1.自认为高风险行为后的人群

行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高危行为,但是大部分行为可能涉及到边缘性接触,也有可能是的确导致了一些体液的触碰。高危的比如是有过无保护性行为或者意外暴露(如医疗职业暴露),还有一些可能只是有一些按摩服务或液体接触等恐友自认为高危行为,即使多次检测结果为阴性,仍可能因“大脑里产生的不确定性感觉”陷入反复焦虑强迫之中。如果是非伴侣的性接触而恐艾的恐友,对过去行为的后悔或自责可能触发“灾难化思维”。如万一我就是最倒霉的那个,原因是我做了一件万分对不起家里的错事。

2. 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匮乏者

现在网络短视频异常发达,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刷到一些并不是客观科普的“毒性内容”,里面就会出现“出门理发感染艾滋病”,“找了一个越南媳妇感染全家三代五口人”等博眼球关键词,但是却背离了客观事实。一个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不是特别了解的人看了视频,就会误以为日常接触、蚊虫叮咬会传染,没有一点判断能力,很容易因错误认知放大恐惧心理。比如最近张老师接到的好几个案例,由于在网络上看到艾滋病必然会引起低烧或皮疹的词语,一量体温果然有点低烧,再一看又有皮疹或淋巴肿大,很容易将其归因为某次不知名就感染了艾滋病。

3. 强迫或焦虑等神经症人群

在平时所做的恐艾干预之中,张老师发现强迫焦虑和恐艾是相互影响,我们不能将恐艾粗暴归为强迫症,恐艾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症,恐艾可能和恐友本身具备的强迫焦虑形成交互作用。如果具有强迫性思维,很容易反复怀疑是否感染,如果具有强迫行为,就会在明明确定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内心认为检测也无意义,还要使用试纸或去医院疾控多次检测。本身具备的心理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加剧恐惧。对于这类恐友,以为反复检测或寻求绝对保证安慰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焦虑,但长期容易形成依赖循环。

4. 性少数群体(LGBTQ+)

虽然说没有高危的人群,只有高危的行为。但由于艾滋病在男男群体中发现率较高,再加上部分自媒体的片面解读,导致了社会出现一些偏激错误言论。张老师的咨询者中有不少性少数群体,他们本身并没有任何高危行为,但是他们部分人可能因群体标签化产生“内化污名”,导致过度敏感。特别是网络上对性少数人群的污名化较为严重,污名化环境可能加重自我怀疑。就会出现社会认为我有风险,我是不是真的更容易产生感染的概率等不合理信念出现,为性少数群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降低恐艾群体的出现。

5. 医疗事件的创伤经历者

如果自己或者亲人遭受过医疗事件,如曾经历误诊、医疗事故或信任崩塌的人,可能也会对在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或医疗系统产生不信任。如张老师恐艾干预的一位咨询者,他家的某位亲戚在医院出了一些问题,他便认为医院的卫生工作非常差,医院的检测他无法信任,导致恐惧持续。

艾滋病恐惧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反应,通常与个体的认知模式、社会文化环境及心理健康状态相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孤立的只给恐友做绝对的保证,一定要让恐友从科学方面彻底认识到自己是心理出现的问题,才导致了自己害怕,而非本身艾滋病感染概率所造成的。在我们进行恐艾干预个案中,控制感缺失,网络信息过载,完美主义倾向以及曾经成长史上的替代性创伤,都成了滋生无尽恐惧的温床。要缓解对艾滋病狂犬病甚至其他传染病产生的恐惧需结合科学知识普及、心理干预(如精神分析方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社会支持,只有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个体重建对风险的理性认知,提高自身的心理承载成立,那么恐艾将会被彻底的消灭。无论怎么样,恐艾中心永远是大家背后最坚实的靠山,祝各位亲爱的恐艾恐友早日脱恐成功。




上一篇:为什么医生对艾滋病排除期说法非常不一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