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四川疾控中心医生谈与特殊人群共同“防艾”的14年

四川疾控中心医生谈与特殊人群共同“防艾”的14年

作者:朱虹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点击数:

“从吸毒人员、失足妇女到男性同性恋群体,让我坚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四川乐山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项目负责人,同样是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专家组成员的陈晓宇老师谈起干了14年的“防艾”工作,他倍感艰辛、却从未放弃。

  又快到了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艾滋病日的活动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在努力向“零”艾滋迈进的过程中,艾滋病防治工作正面临新的困难。

 

与特殊人群共同“防艾”的12年

  

   1999年从部队转业后的陈晓宇进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再造学习,2002年毕业后进入乐山市疾控中心工作。陈晓宇形容自己的人生是阴差阳错,明明学习的是中医,最终却做了预防医学,一做便是12年。

  “最初对艾滋病也是一无所知,正式接触缘于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陈晓宇说,当年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吸毒人员和失足妇女开展艾滋病人群排查和调查问卷等工作。

  回忆起和特殊人群的接触经历,陈晓宇说,看到吸毒人员时,内心五味杂陈,想给他们做好宣传,不要再因无知而感染艾滋病,能帮助一个是一个,尽量减少他们被感染的几率。

  陈晓宇的第一位问卷调查志愿者李刚(化名),曾是当地一位富商,后因吸毒倾家荡产。

  “当时我见到他(李刚)的时候,他和妻子刚注射完毒品,昏睡在一个农村的柴堆角落里。他们的孩子趴在地上画画,一天没有吃饭。当时带给我的震撼很大,觉得人怎么可以活成这样?”第二次去的时候,陈晓宇给孩子买了画具和食物,给夫妻俩带了药,逐渐取得二人信任后,李刚成了陈晓宇的第一个志愿者,帮助他寻找吸毒人群做问卷调查。

  最让陈晓宇后怕的一次,是他进入一处废弃的旱厕看见5、6个人正在吸毒。那次,有吸毒者拿着注射器追他,意图行凶。

  “幸亏自己跑得快。” 每当回忆起那次的经历,都令他心有余悸。“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受意志控制,随时都会做出一些常人不能接受的行为。好在我有当兵的经历,身体素质过硬。”陈晓宇告诉记者,

  在接触失足妇女的过程中,陈晓宇主要是暗访,有时候则是戴着工作证去宣传。

  做暗访的时候,陈晓宇曾遇到一个54岁的失足妇女阿燕(化名),她在江边公园为老年人提供性服务。

  “她刚开始躲我,之后我每天晚上去找她,送安全套,宣传健康的重要性。后来她成了她们群体的教育员,给其他失足妇女发安全套,鼓励她们到我这做检测。”后来陈晓宇了解到,阿燕老公因病去世已6年,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儿子因车祸残疾不能做重活,儿媳妇也已离家出走。阿燕曾到城里当保姆,想养活儿子和孙子,可是保姆的钱根本不够。

  陈晓宇告诉记者,对男同性恋群体进行宣传工作,最初阶段相当困难。该宣传项目从2008年9月正式启动,后形成独有的“1+N” 干预模式,该模式后来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推广。

  “当时很多地方的这项工作进展都不顺利,我接到工作安排后毫无头绪。”按照要求,他需要在取得男同性恋群体的信任和配合后,完成调查问卷,并对关键人物进行深入访谈。最初陈晓宇从网上寻找男同性恋群体的联系方式,由于不了解群体特性,完全打不开宣传艾滋病知识的突破口。

“从当时艾滋相关知识的公共宣传来看,大部分人还不了解同性性行为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染,可想而知工作难度有多大。”陈晓宇还是选择从个体突破,通过自己的真诚和专业打动该群体,最终在志愿者帮助下,截止到2013年底,该项目登记人数达18000多人。

  “对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真诚感动对方。让对方接受健康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还要提高自己的医疗服务能力。”陈晓宇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已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1+N”干预模式,即以疾控中心为主导,多类宣传人员参与的新型干预模式。

  陈晓宇说,这些人都是社会边缘人群,常人或许避之不及。可对他而言是工作,必须要先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感动他们,让他们做好保护措施。不仅是保护他们,更是拯救他们的家庭。

 

不容忽视的青年艾滋病问题

  

   据媒体报道,目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国内报告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而网络交友成为这部分人群感染病毒的主要推手。截至今年10月,全国已有北京等10地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超过千人。

  在采访中,陈晓宇说“不论面对任何特殊群体,做‘防艾’工作,只要真诚地关心病人,一定能够有效地帮助到他们”。同时陈晓宇也坦言,自己最担忧的是学生群体。近年来,陈晓宇和同事们也逐渐增强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

  他在接触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活的个人自由度增加,一部分学生在对艾滋病的认识还不明确,并且安全意识和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以致感染艾滋病。甚至,还有一些人因存在侥幸心理,而发生高危性行为。

  “已经有中学生打电话找我咨询艾滋病等问题。”陈晓宇说,这反映出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不到位,公共舆论的宣传还不够。有些问题虽已超出自己的工作范畴,但面对他人的疑问他仍会认真解答。

  在高校宣传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大学生因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不全面,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患者的歧视现象便难以消除。大学生是青少年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也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力量。

  在采访的最后,陈晓宇说,医护工作者和社会许多方面虽然都在努力,但还远远不够。 “艾滋病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对艾滋病的宣传,以及预防、干预和治疗服务等工作应该落实在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