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26岁艾滋病毒感染者:每个人对健康生活的渴望是一样的(艾滋病日特刊)

26岁艾滋病毒感染者:每个人对健康生活的渴望是一样的(艾滋病日特刊)

作者:朱虹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1日    点击数:

人民网成都12月1日电 (朱虹)今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日前,记者采访了3位离艾滋病最近的人,他们均表示,最重要的预防是对艾滋病有一个准确、完整的认知。其中,艾滋病毒(以下简称“HIV病毒”)感染者刘浩(化名)表示,让人们尽早准确地认知艾滋病,才是抑制艾滋病的有效途径;乐山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项目负责人陈晓宇称,目前,相对于感染者,没有患病的“恐艾者”问题更严峻;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心理医生张珂则表示3天来他被咨询的艾滋问题是平时的4倍,希望能把对艾滋病的关注度分散在全年365天当中。

26岁的HIV病毒感染者:那时候,每天玩得很疯狂

“很感谢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如果不是车祸后大腿骨头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我可能还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生活,26岁的刘浩用了一个词:放纵。

“那时候,每天玩得很疯狂。”刘浩说,直到车祸后做术前做血液检查时,医生说他可能是HIV感染者,因为血液检测呈阳性。

“我当时真的怕得要死,全身都软了,觉得什么都不需做了,没意义了。”刘浩说,这之前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生命的意义。他说:“医院并没有歧视我,及时为我做了车祸的手术。”

被确诊为HIV感染者后,刘浩也曾不知所措,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各种答案,不断强迫自己接受被感染的事实。

“我比较幸运,在网上看到了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的心理干预QQ群,主动和张珂医生沟通,得到关于艾滋病毒感染者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的及时、有效建议。”刘浩说,一年来,从一个茫然的无知者到最后成为勇于接受现实的乐观者,是因为他相信医生的话,“感染了就积极配合治疗,要不要走出来主要看自己,别人只能辅助”。

刘浩说,对于感染者来说,健康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现在他会坚持运动,选择安全的性行为并做好预防措施。

谈到父母如何理解时,刘浩表示,在被确诊初期,母亲为他洗衣服会戴手套、吃饭会选择分碗。而他不断给父母普及相关知识,在陪伴治疗一段时间后,家人才有了更理性的认知,生活也不再选择分开。

“我理解,一开始我妈不了解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做出那些保护家人的行为。因为她不懂,她怕。”刘浩相信,行为上虽然隔阂,但亲情没有隔阂。相对于母亲,父亲对刘浩的爱,是选择避而不谈。每当母亲聊起这件事,父亲总说“不要聊,说什么说”。

为挣更多的钱,11月初,刘浩从成都去北京找工作,他希望将来回到成都可以过安稳的生活,不再让父母担心。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恢复,免疫重建成功后,医生说刘浩已不具备传染性,只要按时吃药、定期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他和普通人并无太大差异。

刘浩告诉记者,在北京每天都很忙,可他觉得很快乐。偶尔,他也会留意户外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画。“就像看到小广告一样,没有任何隔阂,也不会觉得刺眼。因为有了正确的认知,也懂得如何预防。”刘浩说,他要换一个方式来活,因为不管如何,心态一定要理性,“每个人对健康生活的渴望是一样的。”

从娱乐场所回来打个喷嚏 就怀疑自己感染了HIV病毒

“从吸毒人员、失足妇女到男性同性恋群体,让我坚持下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2014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记者曾采访过四川乐山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项目负责人陈晓宇。当时,他说,从事“防艾”倍感艰辛,但从未放弃。

两年后,陈晓宇告诉记者,艾滋病防治工作正面临一些新的困难。

“相对感染者,没有患病的‘恐艾者’问题更严峻。”陈晓宇说,一些咨询者由于对艾滋病的认知不准确,因此出现“恐艾”等问题。

“经常打开微博私信箱发现,许多人前一天在娱乐场所玩或者可能发生了不安全的性行为,第二天打个喷嚏就觉得自己感染了HIV病毒,然后跑来疾控中心求助。”刚开始,陈晓宇觉得这类问题很简单,是否确认感染,只要通过检测即可有效判断。这种想法到后来发生了转变:乐山的李先生前一天晚上在娱乐场所应酬,并未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但回到家的第二天开始发高烧。李先生立即上网搜索HIV病毒感染症状,越搜索却越认为自己的症状符合HIV病毒感染初期症状,于是立即跑去疾控中心做检测。

“通过多项检测指标判定李先生并没有感染,但他却开始怀疑疾控中心的检测不科学。于是,我建议与他一起跑步,通过运动调节紧张的情绪。”经过陈晓宇一个半月的陪伴,李先生的“恐艾”心理才开始有转变。

艾滋病预防的关键是“知艾”

“艾滋病只有血液、性、母婴三种传播途径,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而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陈晓宇看来,既然艾滋病重在预防,那么从家庭到学校,正面、准确的性教育已刻不容缓。

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心理医生张珂多年来一直参与校园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几年下来,他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收效甚微。

“一个教室坐四五百个人,一个专家在上面讲艾滋病科学预防的效果可想而知。”张珂说,今年,他和同事通过防艾互动游戏,终于吸引了厌烦听讲座的同学。这个游戏是比拼夹玻璃珠,也叫“快消灭艾滋病毒”。

“拿筷子夹玻璃珠很难,学生夹的同时就说‘好难哦’,我们就告诉学生这就如同艾滋病毒,一旦感染,病毒就终身在你体内,弄都弄不出来,无法完全治愈,参与的同学立马就警惕了。”张珂发现,通过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兴趣。“如今互联网上关于艾滋病的信息非常多,所有人准确的认知是关键,否则很容易对艾滋病产生偏激认识,导致艾滋病恐惧症与艾滋病歧视的产生。”

作为一名恐艾干预心理网的心理医生,既需要心理干预技巧,也需要专业知识。“每年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都在更新,医生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帮助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恐艾者’。”张珂说,想要建立良好的咨患关系,前提是咨询者信任你,虽然没有必要和他们时刻沟通艾滋病知识,“但艾滋病知识就像一把钥匙,没有钥匙打不开他们的心扉”。

如今,刘浩(胡同)已经成为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QQ群的志愿者,定期在群里与全国各地不知所措的“恐艾者”或对生活绝望的感染者做现身说法。“目前艾滋病的医治,仍然是可防、可控,不可治。”刘浩说,让人们尽早准确地认知艾滋病,才是抑制艾滋病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