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疑病干预>> 恐惧干预>>2015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对艾滋病初期症状的解释

2015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对艾滋病初期症状的解释

作者:陈志林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7日    点击数:

随着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增加,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度开始提高,可也衍生出这样一群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他们过分地担心自己会得艾滋病,或者毫无理由地怀疑自己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且多伴有一些心理和行为异常,其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可受到严重影响。

在临床工作中,感染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这类人来咨询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需要检测或者抗病毒药物阻断;尤其是有些发生过不洁性行为的人,在后悔、迷茫、内疚的心理压力下,更容易感到惶恐;有些人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恰巧出现一些身体不适,如发热、咽痛,此时,其通过看书、网络检索等,会发现这些症状和HIV感染后的急性期症状类似,从而自我诊断为HIV感染者。

感染HIV后的急性期症状

《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感染HIV后急性期症状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后的第2~4周。部分感染者可出现由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以发热最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可从4个方面来理解上述症状。

1.时间:HIV感染者之所以在初次暴露后的2~4周产生急性期症状,是因为急性期症状是在HIV复制,病毒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若时间太早,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量太少,不足以产生症状;时间太晚,感染者体内已经产生足够抗体,通常也不会再出现症状。同理,在急性期症状出现的1~3周,机体不断产生并累积抗体,则症状会逐渐缓解并消失。

2.症状:感染HIV后的急性期症状并无特异性,很多疾病尤其是各种病毒感染,例如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以有上述症状。也就是说,即使前来咨询人群在高危暴露后出现了急性期症状,医生也很难仅根据症状给出倾向性结论,认为这些症状是HIV感染所导致的。

3.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有急性期症状:据文献报道,有近10%的感染者没有急性期症状,但笔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统计发现,否认出现急性期症状的HIV感染者的比例要高于这一比例,可能是因为确诊时间距离急性期太久而难以回忆,或者因症状无特异性而忽视。此外,研究表明,急性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的感染者,未来疾病的进展可能更快。

4.急性期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指南》指出,HIV感染者在急性期即可通过血液检测,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须在感染后数周才能检测得到。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一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亦可倒置。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也就是说,若HIV感染者已出现了急性期症状,那么就应该可以检测到HIV-RNA和P24抗原。因此,对于因发生高危行为且出现临床症状,因特别担心无法等到感染6周后再检测,希望早日获知是否感染HIV抗体的人群,可通过检测P24抗原来协助诊断;HIV-RNA检测虽然可以更早期诊断,但费用昂贵且耗时长,即使患者在急性期行HIV-RNA检测,但很多医院的HIV-RNA检测结果都要在感染6周后才能得到,故与其选择HIV-RNA检测,还不如耐心等待6周,以做抗体检测。

5、恐艾症表现

宣传艾滋病知识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艾滋病,更恰当地进行预防,但部分人看到宣传后开始过度担忧和焦虑,反复到医院咨询或多次检测,生活质量被严重影响。那么,感染科医生面对前来咨询的人,如何判断其为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呢?笔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以下这些情况,就会考虑对方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1.发生非高危的暴露行为而担心被感染,例如接吻、戴套的性行为、被动的口交及手淫等。

2.与非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一般来说,通过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者、长期反复使用血液制品者、性工作者、同性恋人群中多性伴以及性滥交的人员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危人群。而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和非高危人群接触后也很担心,例如男女朋友、配偶等。通常在彼此都是固定性伴侣且无多性伴情况下是不用过分担心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担心日常接触会感染,例如共同进餐,共用水杯、餐具或洗漱用品,使用浴池、公共厕所,在公共泳池游泳等;还有些人担心理发、纹眉、修脚甚至医院化验的正常抽血及手术等操作会使其感染HIV。

4.因担心感染HIV而就诊,但是经专业医生讲解不是高危,或者在窗口期后的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都为阴性,仍然过度担忧。

5.自我诊断为艾滋病且导致了相关症状,例如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咽痛、肌肉跳动、关节痛、消瘦、盗汗、乏力等症状,而经咨询或实验室检查未发现HIV感染,专业医生已排除症状和艾滋病相关,但是患者自己仍然无法释怀,反复多次咨询和行多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