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疾控中心的日常工作中,每个月都会接到对艾滋病恐惧人员的电话咨询,或者直接来 VCT 室当面咨询的。
对接触到的恐艾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极度恐惧型,日思夜想不久以后将会因艾滋病而死亡,因而吃不下饭,睡不了觉,咨询时会反复问,还可以活多久,这种大多数是在网上胡乱搜索,长期在网络论坛探讨艾滋病;
另一类是疑病型,高度紧张地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一直频繁地去医院和疾控做检测,反复问窗口期会有多久,检测不出抗体的几率有多大,好像非要检测出HIV-1型抗体阳性了,才会善罢甘休的样子。
这些人几乎都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页,对艾滋病了解深刻,很多人都具备了一定的艾滋病专业程度,但是心态大多不健康。并且很多人会网购试剂来检测,也会逐条对照自己的相关情况或者相关“症状”,但是他们常常出现一些误读和误判,误以为自己因为高危行为后,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甚至已经进入了艾滋病的中期或者晚期。
针对这些对艾滋病恐惧心理的人员,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和疏导呢?
一、宣传教育
首先是向咨询者告知自己的身份,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单位工作,主要从事艾滋病什么方向的研究,让咨询者在第一时间获得了解信任,这一步非常关键,尤其是第一次沟通,需要建议一定的了解后咨询才会有效果。然后积极地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它可能会出现的临床症状等基本知识进行大量的宣传,使公众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提倡社会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同时告诫恐艾人员要正确地判断自己的情况,不能按照书籍、网络上描述的内容去对号入座,应该听从现实环境中的医务人员一对一的解释和判断。
二、耐心解释疾病的症状
对于检测结果是阴性的,却一直误认为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恐艾人员,长久地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吃饭没胃口、睡眠质量不好,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每天都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焦虑状态,而出现了大面积的口腔溃疡,甚至整个口腔都出现了“白膜”覆盖等等各种“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特有的症状,这个时候一般是建议去口腔科或者针对性的科室去看专业的医生,而不是一直纠结于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了,已经发病了,没救了等等。
三、建议做些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有些人有了高危行为后,就特别后悔和恐惧,在家里不敢抱孩子,对老婆或老公躲躲闪闪,甚至分房睡觉、分桌吃饭,认为自己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孩子和老婆。于是表面上一直假装很乐观、很坚强,转身又偷偷地哭泣。这样的“两面人”假装到最后,家人不理解,自己很痛苦。然后一有空就打咨询电话,日子过得像是“过山车”。这样的人,建议多去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不要钻“牛角尖”,没病的人,自己不要当做有病的人。
四、建议看恐艾心理医生
有一些个别的艾滋病恐惧人员,心理受影响的程度比较大,甚至有些人惊动了全家,搞得全家气氛很消沉。那些人不是整天抹眼泪,就是整天一语不发地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甚至以每周一、三、五的方式,轮流在几个家人的陪同下来疾控中心,一呆就是整个上午或者下午,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就是和医生不停地交谈,非要检测出HIV-1型抗体阳性了才善罢甘休。这时单纯依靠医生的解释、做思想工作,已经不可能消除他的恐惧心理,一般都是建议这些人员去实地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必要的时候要配合一些药物。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一定切勿病急乱投医,在网络上找一个不太了解的倾述对象,这个就不靠谱了。
五、总结
我们普通人对艾滋病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少量的恐惧都是正常的,毕竟在现有的医疗技术下还是难以治愈的。所以一些恐艾人员,单纯靠专业医生或者心理医生真的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恐艾人员自己调节心态,同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解释。因为医生会根据其掌握的医学知识,加上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会做一个综合的判断,判断你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恐艾人员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状况,认真听取医生的劝告和判断,接受医生的判断和指导,不要纠结于道听途说的“症状”,或者断章取义地片面理解某些文字,误判为自己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加之,专业的艾性科医生都或多或少会对恐艾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上的宽慰和疏导的,其实这样就“OK”了。当然在未来的路上,洁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恐艾情绪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