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艾滋病宣传日,有关艾滋病的话题越来越多。然而有一点最为明显,是老年人和青年学生的艾滋病感染呈现井喷式爆发。老年人可能会因为夫妻中的一方前往儿女工作地照看孙子辈去了,而留在老家的另一位还是会有性需求,却又得不到合理的发泄途径,而被街边或茶馆站岗的小姐妹们拖入发廊,导致了艾滋病感染。如果说老年人很多是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而忽略了艾滋病高危风险。那么作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处于优越的环境中,又接受了高知文化教育,难道大家都不知道艾滋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吗。为什么现在关于大学校园遭受艾滋病肆虐的报道越来越多,部分省区的高校艾滋病感染的学生呈爆发式上涨。以至于国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最近几年内,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用以高校艾滋病防治宣传呢。
在多年前,还是七零后八零后上大学的年代,那时候先不说像现在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艾滋病携带者,就要是说某大学校园里面有哪怕是一个艾滋病感染者,那简直是不可思议,报考率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说这样的话语言论极有可能被认为是造谣,是一些国外别有用心的人试图破坏我国繁荣富强。可为什么在这么短短十年内,艾滋病却以一种疯狂蔓延的速度侵蚀着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呢。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们是深知艾滋病是什么,也知道学校里有感染者,但是就只是觉得个人离艾滋病很远。特别是自己所熟悉的朋友和同学,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友人,管他是燕肥环瘦,自己感觉对方高富帅白富美,那就一定是健康没病的,完全可以肆无忌惮的全方位交往。殊不知,艾滋病携带者是完全无法从表面外貌看出,甚至自己感染与否都不一定知道清楚,而极个别披着羊皮外衣的“叫兽”和“慕洋犬”也将艾滋病从社会直接带入了本应该青涩的校园。
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现在和过往的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相差那么大呢,难道是校园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吗,答案并非这样。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好几十年了,然而真正对性态度的认识是近几年才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也会有校外同居,也会有小旅馆等专业名词,但是这仅仅是小部分学生。但是近几年,随着手机便携式网络的流行,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健康与否,是否值得提倡与否,都纷纷涌进了校园。当面对着五颜六色的社会诱惑,三观还没有完全稳定的大学生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以前信息闭塞,大学生的流行和交往都以学习为主,生活相对单纯什么。然而现在,大学生们更多是在自己收入并不稳定的情况下,享受成人社会的丰富刺激。单纯的学习型为主的交往已经扩展到了以利益性交往为主的方式。那么随之而来的,交友开房,借贷打扮,相互血拼财力已经让原来的校园变了味道,并且发生关系的学生占据的比例是十年前的数倍。
正如新闻所曝光的,某男把自己包装成高富帅,对30余名女大学生进行骗财骗色,其中还有6人竟还是同一个宿舍的,前一段时间还出现了一男子号称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故意睡了一名女大学生,而这名大学生是因为想买一步新款苹果手机前去单刀赴会。一些网络借钱在校园成了流行趋势,而找一个黑又硬的异性或同性友人,也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这些无论是淳朴的友谊关系还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又有几个学生具备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呢。在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调查中,90%的高校学生都了解和知道艾滋病,也知道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也知道安全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艾滋病传播。然而真正随时携带安全套,将防艾转化为实际行动中的大学生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表示如果因为看对眼,要发生偶然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在干柴烈火箭在弦上的时候,大叫一声“等等”,提起裤子下楼买安全套。也许还有些学生或许脑海里闪现过艾滋病三个字,但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侥幸的心理也就出现了。这个无论是网络交友,还是校门口车顶放饮料,还是其他如黑白配的一些互动模式,就让艾滋病在不经意之间传播了。
如果每一位大学生都深切的知道艾滋病离自己并不远,都深深的了解目前的数据是如此的夸张。那么还会有谁轻而易举的去交往异国友人进行炫耀,那么还会有谁为了一部新上市的手机出卖自我的灵魂,那么还会有谁或许才刚认识没几天,两人的亲密距离就已经是负值了呢。但不管这个负值是多少,请一定要做好保护,曾经有专家在艾滋病学术大会上痛心疾首的表示,艾滋病离很多大学生的距离是小于1毫米的。然而大多数学生却表示距离自己很远。
记得前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安装了艾滋病检测试剂的自助测试售卖机,听说样本量还非常不错。国家已经正在朝各省市各大高校开始推广,希望大学生们能警钟长鸣,掌握真正的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既保护了自我,又对国家、家庭和社会尽到了自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