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该国因艾滋病而面临民族灭绝 普通民众如何战胜恐艾和歧视的

该国因艾滋病而面临民族灭绝 普通民众如何战胜恐艾和歧视的

作者:蒋楚婷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7日    点击数: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蔓延扩散,给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上世纪90年代,艾滋病迅速发展,非洲成为重灾区。博茨瓦纳尤其遭到艾滋病重创,到21世纪初,国家面临民族灭绝的危机。为此,博茨瓦纳政府动用财力、人力资源,联合外国政府、大学、企业进行多方干预,以控制、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尽管至今仍有高达18.5%的人口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博茨瓦纳在稳定艾滋病蔓延,减少艾滋病影响方面取得的进步被联合国组织列为典范。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卢敏翻译的首部向世界公开讲述博茨瓦纳艾滋病猖獗状况及博茨瓦纳政府与世界抗艾滋病组织共同对抗艾滋病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绩的著作《周末葬仪》,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进出版。

  《周末葬仪》用故事加医学分析的方式教育民众正确理解、预防、治疗艾滋病。该书作者之一尤妮蒂·道(Unity Dow),曾是博茨瓦纳高级法院的首位女性法官,从业律师,后任博茨瓦纳教育部部长,现任博茨瓦纳外交部部长。另一作者麦克斯·埃塞克斯(Max Essex)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自1982年起从事艾滋病研究,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艾滋病研究计划主席,博茨瓦纳—哈佛艾滋病研究所主席,1986年获得美国最高医学奖——拉斯克奖。

  在中国的当下,出版这样一本著作,其目的、性质和意义何在?从博茨瓦纳著名女作家贝西·黑德到该书作者尤妮蒂·道,博茨瓦纳现代化进程的书写呈现出怎样的轨迹?非洲文学研究在中国的现状如何?围绕这些议题,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周末葬仪》译著发布会暨博茨瓦纳女性作家国际研讨会日前举行。博茨瓦纳开放大学副校长弗兰克·杨曼、该书译者卢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青松等作了主旨发言。

  尤妮蒂·道在书面致辞中表示:“我写作,是因为,如果我只对自己低语,那只能让我的大脑、内心和精神处于湍流漩涡中。我写作,是因为我必须写。我写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因为它曾在,并仍在我一臂之间。这本书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参杂爱、焦虑、希望、绝望,与性命攸关。”

  而在中国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艾滋病也乘机而入。艾滋病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出现。在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韩孟杰透露,15到24岁的青年和青年学生的新感染数,从2012年的12819例上升到2017年的19384例。中国急需采取积极应对以遏制此状况,然而公众普遍缺乏对此疾病的相关意识和理解,青少年尤其缺乏相关知识,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增进公众对此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应从其他国家与艾滋病的斗争中汲取成功经验,博茨瓦纳即是其中之一。

  该书翻译卢敏教授认为,此书翻译出版意义主要在于:对国内个体读者而言,能为他们提供通俗易懂的相关医学知识,从而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并消除成见和歧视;此书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既展示了国际医学界在此领域共同的努力和成就,又将非洲和博茨瓦纳的民俗、传统和现状展示给世界;此书有一章 《他死在中国》,以积极的姿态描述了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非典时期所承担的责任和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官方、医院和海关对外国艾滋病患者在中国发病、死亡后所采取的严厉防范措施,赞扬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意识。

 博茨瓦纳开放大学副校长弗兰克·杨曼向该书译者卢敏赠送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