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干预笔记>>从艾滋针事件看艾滋病传播要素

从艾滋针事件看艾滋病传播要素

作者:陈晓宇/郭海燕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网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    点击数:

      近几年,网络上总会出现一些关于艾滋针的信息,造成社会性恐慌。这不,最近两名网友发帖称在广州天河某商场被人“用针头扎伤”,经过天河警方调查,广州天河公安于昨日10月10日发微博通报,还原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其中网友庄某(男,33岁)因编造散布“被针扎”的虚构信息,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在公安机关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以前,这个事件迅速发酵,直接导致了广大普通网名遭受到了艾滋病恐惧的心理伤害。从事恐艾症研究的社会机构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办公电话再次被打爆,其中大多数都是咨询日常生活有没有什么可能导致艾滋病感染。

       关于艾滋病感染的话题,大家忌讳莫深,甚至采取了逃避的态度,颇有“眼不见心不烦”的感觉。但是逃避并不代表无惧,一旦那颗隐藏在逃避之中的恐惧被激发,觉得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潜伏,随时可能因为自己不注意,而导致不可逆的结果时,仿佛整个天地都崩塌了一样。艾滋针扎的话题,无疑于将大家本来就因为目前“高房价,低收入”的不安全感,直接转化成了一种焦虑。网络上贩卖焦虑是一种常规宣传手法,人们需要消费,社会需要发展,然而部分网络搜索平台培养大家有疑问就搜索的习惯,这种习惯滋生了恐惧。在恐艾干预心理网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就写到“一入网络深似海,从此理智是路人”。如今信息爆炸的世界,稍微一个定向的计划,就可以炮制一个炒作的话题,继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感知。特别是恐惧焦虑,这是可以传染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证明,在受到主流舆论意见的影响下,一些焦虑会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模型疯狂扩展,继而达到了某些始作俑者的行为动机。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们都是善良的,但是也不能否认有极个别走极端的偏执者会处于其他目的而制造一些话题或噱头。

      事实上,如果大家了解最基础的艾滋病传播原理,是非常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被针扎那么一下,是难以感染艾滋病的。其他医生都不用说,单纯就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陈晓宇医生,曾经多次为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检测的时候被针扎了,到目前也未被感染,了解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健康达人,每日十公里。

       根据传染病三原则,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都得串联统统满足,才能够造成艾滋病感染的可能性。大家以为吸食白粉和卖血导致的艾滋病感染是针扎感染,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误区,这两种行为都有血液大量交换输入的过程,单纯因针头暴露于空气中扎人还要导致人感染的,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案例。特别是现在大家安全系数都不强,稍微有点异样,都极易捕捉到。咱们可以想象,一个所谓的拿艾滋针扎人的,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扎了很多人,自己又可以相安无事的离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还没有其他更加简捷易操作的方式来的更直接。况且有前车之鉴,连个案例都没有,那他们以这样的侵害动机伤害他人,又没有获得即时满足,还容易暴露,图个啥呢。

       在这次事件中,还有恐艾人群参与其中,被拘留者因为高危行为在网络上搜索以后,严重恐艾,又嫌阻断费用太高,想获得免费提供的支持。当然其到底是不是恐友,还是炮制了事件想把锅扔给恐友,这个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当然事件发酵引起的社会关注达到了始作俑者的预期。

      依据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研究的数据样本,估计严重恐艾人数已有160万左右,其中青少年男性青年群体占大多数。虽说现在大家文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在面对应激刺激的情况下,心理将直接主导人的主观感受让人“谈艾色变”,除了因为高危行为刺激产生的恐艾症状,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恐艾干预下,恐惧会发生转移和泛化,如延伸到恐抽血”、“恐棉签”、“恐针头”甚至恐惧日常生活或者恐惧其他传染性疾病上去了

(图片:恐艾干预心理网被权威媒体报道)


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作为最早成立的恐艾症干预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恐艾患者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脱恐首先要做的是减少外界信息的过度刺激,切勿习惯性盲目搜索,在未获得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前,切勿根据行为和症状对号入座,自我暗示,促成恐慌情绪进一步扩大跟着您唯一一位信任了解的专业人士即可,和他交流最新的艾滋病知识储备转化,调整自我情绪改善行为习惯。如果无法调整自己,可以选择了解艾滋病知识的心理老师从病理和心理层面制定针对性的方法,助力脱恐

欢迎关注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可以在网站自助学习,可以参与群内每周二四六的老师在线答疑,也可以加入中心QQ五群七九六六一零七七七和其他相似经历的小伙伴互动,形成脱恐同盟,祝各位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