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未高危也会恐艾吗,日常恐艾怎么破?

未高危也会恐艾吗,日常恐艾怎么破?

作者:郭海燕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0日    点击数:

我是恐艾干预心理的郭海燕,在和恐友的咨询答疑当中,发现不少人都是从最初开始对艾滋病的恐惧逐步过渡到担心日常生活的感染。这种焦虑恐惧的加重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心理因素导致的。

记得曾经接待过一个女孩子,她没有高危行为,却非常恐艾,属于典型的日常恐艾,但她很难意识到是心理健康问题。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其实过去她就特别容易焦虑,对很多事情都有担心。有一次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一些艾滋病信息,就觉得好可怕。这让她想起自己曾经交往过2个男友,看过自媒体文章之后,她就开始怀疑前男友有没有艾滋病,看到大街上的人也会去想他们有没有,看电视也会想电视里面的人有没有,每天因为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特别痛苦。

虽然她已经在6个月和一年进行过艾滋病检测,早就过了艾滋病窗口期,她也咨询医生明白没有感染,但似乎都不能让她感到安全。她发现有时心情很好的时候,脑袋里时不时就突然会闯进一个念头,自己万一感染了,怎么可以这样开心,自己是不配有这样好的生活,顿时心情就会失落很多。

这位恐友在网上也找过多个艾滋病关怀医生,医生给她分析了艾滋病感染风险,都说排除艾滋病,这会让她当时舒服一点,可以没过多久,又开始继续担心怀疑感染。恐艾反反复复,她表示快要崩溃了。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后来在其他志愿者的提醒下,她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的确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包括出现的一些症状,比如经常失眠,醒来之后就睡不着了,一想到艾滋就心跳加快,慌张。明显感觉到自己免疫降低,身上出现不明皮疹,常伴随着低烧。

郭老师在和她沟通的一个小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她内心的这种痛苦和迷茫,以及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不信任。对于艾滋病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的情绪,这是大多数人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觉得有危险,不断通过反复确认来获得安全感,甚至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就已经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了。

当我们看到关于艾滋病的宣传和报道之后,这些信息有可能会激活我们过去经历当中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就可能会联想到你自己已经过去很久的情感经历,并因此而担心。当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缓解的时候,常常会选择通过反复确认安全的行为来获得,比如检测和反复咨询。不过这些方式并不能消除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念头和想法。

 每一个日常恐艾的恐友,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背后都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先天的敏感因素,有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经历,包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面临的生活压力等等,都可能在遇到某些刺激事件之后,导致焦虑的增加。就像这位恐友,其实过去就有一些焦虑的表现,在看到艾滋病的信息刺激之后,激活了自己在前两次情感经历中的不安全感,产生了恐艾的心理。

当我们受到刺激之后,也会激活我们过去经验当中的很多负性的认知模式,比如夸大风险,灾难化思维、绝对化思维、过度承担责任等等,这些深层的心理问题,在发生恐艾之前,其实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在我们思维模式当中,只不过没有这么明显地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艾滋病恐惧的心理问题,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不是检测的问题。表面上看恐艾只是一种焦虑恐惧的情绪表现,但情绪背后是认知思维的问题,认知思维的背后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问题。所以很多人会发现经过简单的疏导,即便是缓解了焦虑情绪,过一段时间,又会因为某些刺激再次复恐,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探索自己内心的恐惧来源于什么,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所以当你准备好了,不想再反反复复陷入恐艾的漩涡当中,有勇气去真正面对和了解自己的内心时,你才可能真正摆脱恐艾的深渊,最终脱离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