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恐艾,自然是指内心对于艾滋病的恐惧。艾滋病作为一种至今难以攻克的疾病,我们对它心生畏惧很正常,但是过度的恐慌就可以定论为恐艾心理了。恐艾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认为自己有极大的感染可能。首先从恐途径开始。艾滋病的感染途径相信每个人都明白,但也通常是模模糊糊的、很难精确的细节。比如说血液传播这一途径就有很多令人遐想的空间。恐针头、恐伤口的人不胜枚举,有时候面对运动造成的伤口,结合一些网络流传的艾滋针报复事件,甚至会令人联想到这个伤口是有人恶意为之。恐惧便这样发芽了。
再者是恐症状。艾滋病作为一种病毒,虽说有很长的潜伏期,但是身体也会在感染时做出一些应激反应。在上网搜索后发现,此反应与感冒并没有太大区别,却总能引得别人对号入座。嗓子疼、发热、腹泻,甚至一些更平常的症状都能放大人们心里的恐惧,让人更加难以熬过漫长的艾滋病检测窗口期。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种,不相信测验报告。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国家也有加大力度来防治艾滋病传播,比如说降低检测的费用,保护被检测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一遍又一遍地检测着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一张报告单只能短暂地压抑住内心的恐惧,但不久又会再一次发芽。此时,人的心理就真的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网络似乎成了一个有问必答的场所,所以更多人期望网络能帮助他们摆脱内心的恐惧。可是网络真的有很大的作用吗?实际上,对于艾滋病如此敏感的词条,一些搜索引擎首先推出的不是对于艾滋病的相关科普或研究艾滋病的各大权威机构论坛,而是几个私人网络问诊网页。而盘踞在私人网络问诊网页的又基本是一些挂着头衔、做着复制粘贴勾当的机器人。他们大都忽视了询问者所描述的细节,完全不能平复询问者恐惧的心理。在私人问诊网页下的,是人们自由发言的贴吧,各种帖子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恐吓性的言论。因此,人们内心的恐惧不但没有通过这种途径削减,反而被放大了。单单一个艾滋病窗口期问题,我们就能在网上搜罗出几个不同的答案。科技的进步一步步缩短着艾滋病的窗口期,可仍然有医生或是不懂装懂的人,保守地坚持着上世纪的结论。
恐艾与艾滋病一样应该受到重视与关心。这个似乎很新鲜的名词,在国外已经出现了近三十年了。中国始终缺少对恐艾的认识,网络上罗列出的专家也寥寥无几。而正是因为缺少对这方面的学习,恐艾才会更加容易地生长在人们心里。网络上过于繁多的信息难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艾滋病知识体系,只能让人在五花八门的言论中越陷越深。恐艾吧过于宽松的发帖条件,还是让许多破碎的垃圾信息混入其中。同样地,在调查中发现,许许多多中国网络医生口中,会受到感染的极度危险的情况(比如伤口破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在国外的实验下,竟变成了风险极小或是没有风险。被一把不干净的小刀划伤,会感染艾滋病吗?焦虑的人往往期待的是一句“NO RISK”,而不是一句“三个月后去疾控检测”。但是无奈的是,一些保守的网络医生通常只会给你后者。
总之,造成“恐艾症”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缺乏了解。“恐艾者”除了去做检测,更重要的是做心理干预。“恐艾症”的增多反映出当前艾滋病宣传产生的正负双面影响。得益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警惕性增强,主动进行检测,这是好事;但是有不少人拿到“阴性”结果后依旧恐慌,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不可取了。最后,艾滋病其实不是那么容易传染的。只要洁身自好,远离高危行为,就不会轻易受到感染。倘若你还是发现自己有恐艾倾向,千万不要盲从网传说法。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向适合的亲朋好友倾诉,先缓解内心的恐惧,再去正规的大医院咨询,让医生用完整科学的检测来扑灭你内心的恐惧。防治艾滋病,关爱恐艾者,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