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在线咨询>>正文内容
         

人们担心通过饮水、食品,包括共同进餐和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等途径传染,主要是担心唾液有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作用。事实上,在全球所有资料中尚未发现一例是因为接吻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美国科学家在研究唾液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试管中可以有效地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细胞。据称,这种保护作用可以持续长达4个星期。这个发现可以解释接吻之类的口腔接触和共同用餐不会传染艾滋病的原因。

  另外,现在各国的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很弱,它们甚至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死亡。它与流感及百日咳等传染病的传播不同,不能通过空气播散,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因此,与艾滋病患者同在一个班里上课,同在一个车间或办公室工作,都不会受到感染的威胁。

  同样,艾滋病也不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接触而传染,包括皮肤的接触如握手和触摸,甚至同感染者一起游泳、共用厕所和浴盆,接触病人使用的器具如衣服、被褥、货币等,即使在艾滋病患者的家庭中,如没有接受哺乳或彼此之间没有性接触,其他成员也不会受到感染。 
摘要:女青年阿岚面色苍白地来到我的诊室,她将一张HIV(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化验单放在我的面前,检验结果一栏里划着刺眼的“+”号,她哭着问我:“医生,我从没有输过血,也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婚外性关系,老公检查也正常,为什么我会得这种病呢?”

  我追问了她的病史后得知:一年前,她的丈夫外出公干,一去就是半年多。每个晚上,她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家里,感到孤寂难受。这段时间,她认识了一个男人,两个人很谈得来。三个多月前,那个男人要求和她发生性关系,阿岚毕竟还爱着丈夫,所以没有答应。但是他们有过长久而又热烈的深吻。

  阿岚百思不得其解:“书上不是说人的唾液里不会有艾滋病病毒,接吻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吗?”

  看着她那一副无辜的表情,我很替她难过,因为根据她的描述,我初步推测如果真像她说的那样,从没输过血也没有过不洁性生活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那个“吻”害了她。

  然而,也许诚如阿岚所困惑的那样,许多人也同样会迷惑不解:这未免太耸人听闻了吧?既然唾液里没有艾滋病病毒,接吻又怎么会传染艾滋病呢?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不会通过唾液和消化道传播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所以大家不必视艾滋病如洪水猛兽,我们完全可以和艾滋病患者保持正常的交往,因为当我们与艾滋病患者一同进餐、握手,甚至礼节性的轻吻都不会被传染。但是,在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中,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小漏洞,让艾滋病病毒得以“暗度陈仓”。阿岚很可能就是这样感染上艾滋病的。

  艾滋病病毒既能通过血液传播,我们姑且算它是艾滋病病毒明修的栈道吧。由于唾液不但不含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对艾滋病病毒还有些轻微的抑制作用,这就让人们在预防艾滋病的同时,忽略了对口腔的防范。所以人们在激情拥吻时,狡猾的艾滋病病毒就大摇大摆地在人们的口腔内“暗度陈仓”了。

  大家一直都认为,接吻不过是唾液的交换而已,但大家也许不知道,事实上,在激情的拥吻中,男女双方往往并不只是单纯的唾液交换,还存在着血液交换。当然,这种血液交换不是血淋淋的,而是很细微的,细微得连当事人都不能察觉。这是因为人类口腔内壁非常薄弱,而口腔内壁和舌下的毛细血管又特别丰富,当人们在激情热吻时,不自觉地会用力吸吮和轻轻撕咬,这时候也许个别毛细血管会发生破裂,毛细血管虽然对人来说很微小,但是对更加细微的病毒来说,却是一条无比宽阔的阳光大道。如果双方都有毛细血管破裂的话,艾滋病病毒就会沿着这条阳光大道顺利地从患者的血液里跑到另一个人的血液里,从而使另一个人也感染上艾滋病。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双方都口唇干裂或都有口腔溃疡时,艾滋病病毒通过口腔传播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通过接吻感染的比例要比性交感染的比例小得多,但却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可以说,口舌相绕的深吻和长吻也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吻是礼节性的如蜻蜓点水般的轻吻。

  我们知道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方法是洁身自好,但在这个人口流动量大且网恋和一夜情泛滥的年代,我们谁也不可能保证自己交往的对象都知根知底,所以,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不光要戴好安全套,而且在激情相吻的时候也要注意。听完我的解释,阿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留言时间:2013-03-12     留言人:a307972701
         
管理员回复:
回复内容:

张老师:您好,这就是老师为什么叫大家不要去网上乱搜索,对于上面的第一篇文章,较为客观。对于第二篇文章,老师认为是某些试纸商的写手所写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大家对艾滋病的恐惧,真好可以暴利的出售试纸,事实上通过接吻被感染的话。那么是否我们在日常行为的接吻应该被杜绝,外国人也不应该以接吻为问候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恢复,否则就如这位恐友,到处乱搜,最终落到了自己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刺激。一两次的刺激还很容易调节,但是长时间的反复刺激心理,这样就算是应用恐艾干预治疗,那在同等条件下恢复的效果也远远低于其他恐友。希望各位恐友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坚决抵制乱搜索,乱问所谓的专家,乱查资料,乱买试纸。


回复时间:2013-03-13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