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警惕恐艾症,心理治疗是恐艾症主要治疗方式

警惕恐艾症,心理治疗是恐艾症主要治疗方式

作者:奇妙的本草     来源:奇妙的本草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点击数:

我们一向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有着那样或这样的想法,但有那么一群人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恐艾症人群。


一夜风流染性病,恐艾症让他“妻离子散”


于先生(化名),江苏南通人,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

在一次竞标项目中,于先生结识了盐城某建筑公司的一个包工头。竞标结束后,包工头拉着于先生去会所喝酒,没有防备的于先生很快就被灌醉了。包工头声称要带于先生去“办公室”休息,其实这所谓的“办公室”是一个酒店的包间,包工头准备的“工作人员”早已在那里等候。


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于先生一夜风流。第二天于先生才发现上了包工头的当,不得不帮他顺利中标。经过这次意外,于先生每天都很怕自己染上艾滋病和性病,最后严重到患了抑郁症,他总是问内心的自己:我到底得没得病。


虽然辗转多个医院进行了HIV检测都是阴性,但于先生的恐惧心理仍然无法消散。他工作业绩急转直下,回到家也是自我封闭,不敢面对妻子。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最终于先生的妻子提出了离婚。


成都“恐艾症”男性占九成,严重者或自杀


成都恐艾干预心理在接受新华社和央视采访的时候表示,曾对众多人群做过研究,发现“恐艾”群体的人数并不在少数。在成都,有超过五万名恐艾症患者,每150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出现恐艾倾向。更可怕的是,每年约有50至100名的重度恐艾症患者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1]。


哪些人容易得恐艾症。中心理事长张珂表示,容易患恐艾症的人包括有近距离接触HIV病毒的人,还有的人是无端担心公共场所的电话、用品等会导致HIV传播。还有一些人是在网络上过多地反复讨论有关艾滋病的内容,变得疑神疑鬼。

除此之外,中国防控中心曾对2010年北京地坛医院的59名恐艾症患者进行了临床会诊。综合的诊断结果表现为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与患者自己所诉的临床症状不符;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


一、出现2大症状,警惕恐艾症


当发生过高危行为后,担心自己会不会得艾滋病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分的担忧,出现以下的一些症状,就要警惕可能患上了恐艾症。


首先是不断的焦虑和强迫症症状,不停幻想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情景,然后陷入反复的恐惧与精神压抑之中。其次,这种焦虑症状使患者控制不住地想要四处就医,即使是检测结果显示没有问题,还是继续怀疑,不断选择再次检测,反复就医。


二、心理治疗是恐艾症主要治疗方式


恐艾症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因此心理治疗也是治疗恐艾症的主要方式。


首先,患者要相信科学的检测。窗口期以后抗体检测为阴性者即可排除感染可能,此时不必再进行无谓的担心。


其次,不要相信“症状”。很多恐艾症患者终日疑神疑鬼,出现一些类似感冒的急性症状就怀疑自己是艾滋病。然而事实上极大部分的艾滋病感染者都不会出现急性症状。[2]从临床角度来说,症状无法作为判定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标准,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此外,恐艾症患者应该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日常的工作或者学习上,能够减轻焦虑和担心的情况,许多“症状”也会不治而愈。


三、艾滋病传播主要有3大途径,日常接触不会传染


恐艾的原因主要是大家对艾滋病不了解,很担心日常的接触也能感染艾滋病,但是艾滋病传播主要有3大途径,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染。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艾滋病主要由于静脉注射和血液制品污染导致的血液传播,但如今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乳汁交换导致。性传播则是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发生传播,只要与感染者发生上述体液的交换(产生破损),才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毒。因此不洁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一大途径。最后再想给大家说一句,千万不要因为日常生活恐艾,日常不会感染艾滋病。



上一篇:艾滋病恐惧到底属于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