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恐艾症”患者的EB病毒感染率高达70%
●EB病毒可通过唾液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可导致的疾病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鼻咽癌和“接吻病”
●专家:EB病毒在普通人群中的携带率很高,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无需过分恐慌
最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组建的研究团队对60名“恐艾症”患者进行了各类病原体的检测,试图为他们身上出现的“奇怪症状”找到答案。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人群中EB病毒的携带率高达70%,其中部分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发现了EB病毒的感染。
此消息一出,微博和各大网络论坛上对EB病毒的关注空前高涨。不少人把EB病毒视作 “洪水猛兽”,纷纷提问:EB病毒是什么新品种?既然EB病毒可以通过唾液传播,那以后出去吃饭是不是要自带碗筷?接吻是不是也要戴口罩?
对此钟南山院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恐艾症”人群所出现的症状到底是否与EB病毒感染有关尚难以下结论,“像这些患者主述的反应性关节炎其实就很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而美国则把EB病毒感染定性为了传染病。”不过钟南山同时强调,EB病毒并非什么可怕的新病毒,它在正常人群和自然界中都广泛存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卫生习惯确实需要建立以预防EB病毒的传播,例如吃饭使用公筷,大人不要用嘴巴咬东西给孩子吃等。
新闻回放:
60名“恐艾症”患者 33人感染EB病毒
本月初,钟南山院士公布了其研究团队对60名“恐艾症”患者所做检查的结果。结果显示,研究人员一共对这些患者进行了6种病原体的检测,当中包括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淋球菌(NG)、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尽管研究再次证实这些人并没有感染艾滋病,也不存在所谓的“阴滋病”或“未知新病毒”,但一个现象却引起了钟南山院士的关注。就是这些人群中EB病毒的感染率非常高,60人中有33人的EB病毒检测呈阳性,其中还有几个患者的家庭成员也查出了EB病毒的感染。
钟南山院士强调,EB病毒感染是否会导致“恐艾症”人群所主述的症状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但有研究显示,EB病毒感染实际上与反应性关节炎是有关联的,所谓反应性关节炎,其症状就包括了关节咔咔作响和皮肤脱屑。另外,EB病毒感染在美国被列为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了性接触和大量的唾液接触。
EB病毒与鼻咽癌
鼻咽癌患者大多感染过EB病毒
EB病毒到底是什么?它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危害呢?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报告一出,引起了人们对EB病毒的高度关注。
其实对于广东人来说,EB病毒也许并不陌生,因为著名的“广东癌”——鼻咽癌的致病原因之一就是EB病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学家姚开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EB病毒和鼻咽癌关系密切,EB病毒抗体检测是早期发现鼻咽癌的指标之一。鼻咽癌在临床上可分为角化性癌和非角化性癌,在广东这一鼻咽癌高发地区,鼻咽癌患者中95%都是非角化性癌。对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几乎100%都呈阳性。换言之,广东绝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都感染过EB病毒。
感染EB病毒只是致癌原因之一
但是感染了EB病毒却不代表一定发展至鼻咽癌。姚开泰说,中国成人中将近九成人检测EB病毒抗体都呈阳性,但即便在鼻咽癌高发地广州,鼻咽癌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二十几,也就是说只有少部分感染了EB病毒的人才会患上鼻咽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也曾发布报告,指出大约3%~10%的EB病毒抗体呈阳性患者转化为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的致癌病理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感染EB病毒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感染了EB病毒也不用太恐慌。”姚开泰说,如果体检发现自己EB病毒抗体阳性,可以定期检查鼻咽部。现在的研究趋向于认为,先有鼻咽部的病变出现,感染了的EB病毒才有机会侵犯到鼻咽部。
EB病毒和“接吻病” 口腔颊黏膜长红疹
记者经过采访了解到,EB病毒还可以导致淋巴肿瘤、多发性硬化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接吻病”等。其中以“接吻病”较为常见。
据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的翁志强教授介绍,从流行病学上看,接吻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EB病毒隐形感染者及患者是传染源。“我们口腔科就不时会碰到这样的病人,当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的症状是发烧,颊黏膜出现成簇性点状小红丘疹,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果再加上血常规检查发现单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而实验室检查则显示血液中的EB病毒呈阳性,就能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翁志强说。
那么接吻病到底是怎么传染的呢?翁志强告诉记者,EB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地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就会导致症状的出现。“与带病毒者有唾液直接接触最易感染上该病。”翁志强强调,本病全年可发病,多为散发,但以秋末和冬初为多。另外,患者感染后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极少再患此病。
轻者容易痊愈 重者会夺命
翁志强指出,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自限性,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恢复较快,而且预后良好。但也有少部分病例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他解释说,EB病毒进入口腔后,会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还可引起多系统受累。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会引起肝脏损害,发生间质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脾肿大,脾破裂出血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此外,还可以引起腮腺炎、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肾炎、胃肠道出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患者是否会发生严重并发症与是否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患者的体质有直接关系。”翁志强说,广大市民有必要提高对“接吻病”的认识,一般来说,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该病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的机会极小。
EB病毒到底有多常见? 3~5岁孩子九成阳性
翁志强说,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携带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作为感冒处理,但是这种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一般1~2周就会痊愈。不过医院也曾经接诊过“全身型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一名12岁的男孩高烧12天,曾被当做感冒治疗。经过CT检查,发现孩子的全身有多个脏器受到损伤。这是一个特例,分析可能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
青年期如果发生EB病毒原发感染,约有50%会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接吻病)。
为啥孩子感染多? 父母亲吻惹的祸
顾名思义“接吻病”通过接吻来传染,年轻人应该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而欧美人较亚洲人更加开放,所以“接吻病”的发病率更高。其实就以ED病毒引发的“接吻病”来看,儿童也是EB病毒的易感人群。为什么?因为不少大人喜欢对宝宝又亲又抱。而有的中国家庭至今还保留着用口嚼碎食物然后给孩子喂食的陋习。
他们都曾被“接吻病”困扰
对于一些体育爱好者来说,“接吻病”也许并不陌生。在“百度”上输入“接吻病”搜索一下,可以发现原来很多体坛明星也曾被此病深深困扰。先来看看下面一些例子:
2008年,当时世界女子网坛“一姐”海宁突然宣布退役,原因是太过疲劳。而早在2004年,海宁就备受“接吻病”的折磨,几乎退出网坛;
2008年,当时如日中天的费德勒也是因为“接吻病”而状态突然下滑,屡屡受挫;
2007年,捷克著名的美少女选手瓦伊迪索娃也因此病一蹶不振,最后不得不退出网坛;
2009年,克罗地亚名将安西奇和澳大利亚美少女多克奇也因“接吻病”暂时告别网坛,直到最近才复出。而就在去年,美国网坛“一哥”罗迪克也因为“接吻病”而连续三年缺席上海网球大师赛。除了网球明星,中国篮球明星孙悦刚到美国展开职业生涯的时候也曾得过“接吻病”。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运动员都是拥有过硬身体素质的年轻人,为何“接吻病”恰恰如此青睐他们呢?对此翁志强分析说,运动员虽然身体好,但实际上在大赛前夕往往承受着超强度的训练和心理压力,在这种状态下,身体抵抗力的防线会变得非常脆弱,加上“接吻病”本来就在年轻人中高发,因此容易染上“接吻病”。
预防:吃饭用公筷 提高抵抗力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EB病毒感染呢?专家指出,EB病毒可以说无处不在,很难有什么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但EB病毒也绝非什么“洪水猛兽”,即使它潜藏在人体内,也只有人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才会引发疾病,因此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可以说是预防的第一要务。
其次,当口腔破损时,感染EB病毒的机会会有所增加。所以,要预防“接吻病”,就要注意自己的口腔状况。翁志强主任说,当刷牙时会出血,意味着牙龈黏膜有破损,这时候就要注意,接吻不要太频繁。
还要注意公共场合的饮食卫生。“中国人经常一大桌子人在一个碗里夹菜,这在人际交往还比较单纯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问题不大,但如今社会越来越开放,人际交往也变得复杂,这种习惯就等于给一些病毒提供了传播机会,很不好,使用公筷还是必要的。”钟南山院士说。
张老师笔记:
张老师很早就表达过这么一个思路,正是因为长期的焦虑恐慌,心理调节能力差,无规律节奏的生活,影响身体,影响身体更多的在于,抵抗力的全面下降(记住,不是艾滋引起的体质抵抗力下降),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一个月,就会形成亚健康。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中,空气里带有大量的病毒(当然越是致命的病毒越不可能长久的停留于空气中),这些病毒都是引起人慢性症状的主流病毒群体。在人长期亚健康的情况中,这些病毒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就进入了人的体内。如果人体技免疫能力非常好,这些病毒很快就会被剿灭,反之则存活在人体,缓慢的发展。类似于救火队员跑得快,灭火快,跑得慢,火就有可能烧了房子。一句话,就是恐艾把人恐得心力交瘁,人有更大机会被空气中的病毒感染。所以,恐艾干预认为,至从恐惧艾滋那一刻起,人的心理受到极大冲击,产生情绪扭曲。这一阶段产生的症状几乎都是来自于心理焦虑过度问题,焦虑症的典型特性是产生症状。然后随着检测结果的出现和接受心理干预,还是会有症状持续,这个时候应该是焦虑的惯性情绪行为,大概是4周到8周。视当时最初恐惧的程度来看待恢复良好。在确认自己已经没事,却还是症状持续,那可以认为是其他病毒因为身体持续焦虑攻击人体得手造成的。这种一般在得到检测结果或者接受系统的恐艾干预后3个月后,还有症状持续并明显,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是其他病毒感染。所以,在6-12周是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必须在加强锻炼同时、认真规律的生活并且确定自己的认知正确,否则一旦有思想上的闪失,症状不经意的来了,很有可能又会怀疑艾滋,浑浑噩噩的焦虑痛苦。到头来,才知道并不是,这不是耽误了自己一生么。所以,请给自己正确的认知,接收张老师的恐艾干预,用行动做到规律、心态和认知高度统一,那么我想,您就会很快恢复的。
预约张老师或中心其他医生进行脱恐指导请“点这里”
单位: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针对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进行干预援助的社会团体
口号:打造艾滋病科学防治官网/建设专业艾滋病论坛/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促使恐友脱恐吧
服务对象:对艾滋病初期症状/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图片/艾滋病检测存在误区的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官网概述: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官网分恐艾干预恐艾援助板块及恐艾吧在线答疑板块,恐艾干预笔记和音频,实地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图片,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上艾滋病专家针对艾滋病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和防艾心得是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核心资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