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沈 丽(化名)
咨询师:贾爱强
第1次咨询时间: 2007年11月21日
地点:本市心理咨询中心
一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1)女,21岁,市内某高校大四会记专业学生。有考研打算。
(2)身高,体重,穿戴打扮与年龄相符。外貌较好。谈吐流利,表达清晰。
(3)自愿咨询,主动配合,求治心切。
(4)无其它咨询经历,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
(5)家庭情况一般,无外人抚养史。上-有一哥一姐,父亲经商很忙,母亲常年在家,有病,情绪不稳定。
二 主要症状
1. 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惊恐紧张,焦虑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2.十月份已去市卫生防疫在检查了二次,没查出问题,但仍不能打消疑心。
3.每天上网.看书查找艾滋病的相关文章,对潜伏期不能释怀,担心害怕。
4.对卫生防疫站没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说的话不信任。
三.诊断
从2007.7.28日第一次性行为到11.10日已经三个多月,检查了二次都没有阳性反应。结合来访者的行为.情绪和想法表现,可以确诊来访者是患上了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即艾滋病恐惧症。
四.患病经过
2007.7.18日,来访者在校内学生网上认识了一位叫张建的男生。该男生说自己已经考上了研究生,可以给来访者在考研方面提供帮助指导。二人相约见面后,更是佩服其口才.能力和帅气。7.28日吃完饭后,张建提出了开房间要求,随后二人便在出租屋内同居了三天。从交谈中,来访者了解到张建还和多名女性发生过性关系,而且不能保证心中只爱自己,只有自己,便提出终止往来,二人关系不了了之。至于张建到底是不是研究生,干什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三天之内了解的很少,也没去考证。
来访者心情不佳,便在网上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一位网友。(该网友是今年三月网上认识的,虽未谋面,但谈得来。是一位大三男生)。
并得到了网友及时的理解和支持。随着联系增多,二人的情感逐渐加深,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8.10终于日初次见面。印象良好,比较满意。
面对男友的呵护和真诚,来访者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果那件事情没有发生该有多好啊”,“他会不会在意啊”。后悔.自责.内疚之情油然而生。尽管男友说:“我能懂你,我给你肩膀”,“真的爱你,我不会不计较,也不会永远计较的”,但是,来访者的内心仍然疙疙瘩瘩,不能释然。
来访者从8.14日开始感到阴部发痒,但并未在意。与男友的性关系是从8.23日开始的。
8.29日,来访者乘坐公交车时,偶遇张建。为了正式终结二人的关系,互不干涉,专心与男友谈恋爱,作为了断,答应了张建提出的条件。二人又发生了最后一次性行为。
为了治疗阴部发痒,9.17日来访者去市内和平医院就诊,查为宫颈炎。取分泌物时,疼痛难忍,并要求花3000元做一种叫做‘海扶刀’’的手术。那位女医生见来访者不愿意做,恐吓说:“你不做也行,以后不能生孩子吃亏的是你自己……’’。其表情与眼神让来访者异常的感到惊恐害怕。第二天9.18日,又去市人民医院检查,仍为宫颈炎。医生说不少妇女都有这种病,吃点药就行了,没大事。检查时也不疼。取药后返校。
几天来,心情一直不好,很是低落。9.20日去学校图书馆学习,本想顺便查一下怀孕避孕的知识。没想到又看到性病和艾滋病的内容,感到担心害怕。特别对艾滋病有几年的潜伏期耿耿于怀。碰巧的是一次上网时,有一网友说张建是个大骗子,不是好人。来访者顿生疑问,头脑中想象张建是个社会青年,早已患上艾滋病,故意传播危害社会。于是便发疯般的不停给张建打电话.发短信想弄明白,甚至坐车去青岛找他。张建矢口否认,后来干脆回避不见。
从此,来访者惶惶不可终日,怀疑自己得了危及生命的不治之症艾滋病,提心吊胆,无心学习。10.10日第一次去市卫生防疫站,检查没事,但不放心。10.30日第二次去市卫生防疫站,没事,但仍不能打消顾虑和怀疑。万般无奈之中,11.10日走进新月心理咨询工作室。
五.对来访者患病原因的心理分析
(一)轻率的同居和了断,让来访者面对男友的呵护和真诚产生了内疚.自责.自罪和压力。直接挑战了来访者内心的道德防线 。
(二)了断前后,频繁的与二名男性发生性行为,以及阴部发痒带来的麻烦,增加了对怀孕和性病的担心。医生的恐吓以及查体的剧烈疼痛激发了对性行为后果的严重恐惧。彻底挑战了来访者内心的生命安全感防线。
(三)“男友到底在不在意?”、“自己草率的性行为会给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张建到底是个什么人?”,在来访者的心中始终是个问号,形成恐惧与敏感多疑的恶性循环。
(四)当性和恋爱这一主题从玫瑰色想象中突然降临,变成眼前严峻的现实时,每一位青年人都会脱离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轨道,经受新的考验,接纳新的自我,达成新的平衡。来访者单身在外,阅历浅,单纯,社会支持力量不足,自我认同水平较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总之,可以说是潜意识中内在深层的身体安全感和内在深层的道德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失去平衡,从而激发了来访者本能的生命能量,才出现了难以自控的恐惧情绪和症状。来访者的痛苦,是内在深层要求重新找回平衡的潜意识行为。
六. 咨询与治疗的过程
11.10日第一次咨询。
11.17日第二次咨询。前二次咨询,对咨询师来说以倾听和收集信息为主。对来访者来说是以倾诉.宣泄为主。由于来访者求治心切,咨询关系是良好的。咨询师主要是努力营造一个保密.理解.安全.接纳和信任的氛围。针对来访者疑心重,咨询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权威性.果断性和暗示性。
11.21日第三次咨询
11.27日第四次咨询;
11.30日第五次咨询;
12.7日第六次咨询;
12.13日第七次咨询。
以上五次咨询是咨询的中间阶段,非常重要。在前二次咨询充分的采集信息,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周密的思考,咨询师已经对来访者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胸有成竹。每一次咨询,咨询师都会在互动中灵活巧妙的寻找和转接话题,引导来访者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认识和领悟,促成其观念.态度.情绪的转变。
从第三次咨询以后,进入十二月份,来访者的情绪逐渐稳定,效果日趋明。现将来访者每次咨询时带来的情况反馈记录摘要如下:
11.17日反馈:
“我前二天想到,如果确切来说,去防疫站检查是中间隔了2个月的时间(因为了断那次是8.28),而觉得告诉您的是3个月的时间,所以,怕对您的分析造成影响。但转念想到您说的话,我以前那些求证都是白费的,也就是说,您不是从艾滋病的角度去分析,所以我想的那些细节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不想到别的事情而偏偏被这个病困扰?为什么我的求证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求证是逃避痛苦的结果?这些疑惑还是象一个个疙瘩困扰着我……。”
11.21日情况反馈:
我不想再想以前的事情了,我想了多少遍都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可是,我始终不想带着怀疑去生活,我想要一个答案,好也罢,坏也罢,我只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不想让这件事一直把我拖着。每次上网查的结果都是徒劳而返,因为东西太杂乱,我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有的说知名教授研究出来的只要2---6就可已查出结果,但更多的是3过月的时间(这是写得最多的,更有甚者说是6个月,甚至更久)。我还有多少时间去怀疑?我还有多少事情要去做?我如果确实没有这个病,那我岂不是白白活在这些担忧中?为什么不能让我放下这个包袱前行?如果我错了,应该受惩罚,那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那么多比我不道德的人为什么还能活得那么轻松自在?只要我能走出这个阴影,我发誓一定会努力去做我该做的,不会再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而且,不管以前的事情有多少责任在我,我有了能力以后,都要报复那个男人。我现在只想要一个答案!我不想活在不确定之中!我不想活在怀疑之中!我不想背着这么重的包袱前行!好累!我的一生还有那么长,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要感受!不要再折磨我!
12.7日情况反馈:
从老师那里回来,大约有一周的时间了。这几天我一直泡在图书馆里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偶尔也看一下会计。总体来说,情绪还是比较稳定的。就在周三那个晚上又多想了一些那个病。如果不是刻意去整理那些思绪的话,我一般也不会再去想那些事情,到有时会想现在的男朋友。我有时会心里反问:“我还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病,怎么就不太想这个问题了?”感觉它就像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样在心里谋个地方搁着。看来自己还没有完全领悟老师说的。
尽管担心没有那么强烈了,我觉得张建是个大坏蛋的可能性也不是一点也没有,我想,也许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一些事情我就是在钻牛角尖吧。
我还困惑一个问题,注意力虽然转移了,可是问题还在那里放置着,为什么说注意力转移会更好的解决问题呢?
大约是周二,在图书馆看的一套心理医生手记的书。(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当时还不太敢看,因为想起老师告诉我的有时知识越多越反动,有时起反作用,可是还是禁不住拿起来看了。(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关于艾滋病恐惧的那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接触小姐患病,求诊于心理医生。这个医生和他谈了半年多,每周一次(50—60分钟/次),终于解决了他的问题。我看到这篇文章,自然想到了自己,莫非心理医生真会神机妙算,医生反复告诉没病我们不信,可是他们几个小时的谈话就可以解开这个谜,对于那篇文章,作者说装病是获得特权,实质上暗含着对老婆的报复攻击。我想到老师对我说的话,对我的分析也是说遇到困难就想到自己有病,要接纳真实的自己。其实潜藏在心里的都是以前的种种感情。
从第一次去老师那里差不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中间有过反复,但是现在已基本恢复正常,虽然有时心里也会打个问号。总之,我还是十分感激于心理医生结缘,感激老师对我的理解、疏导与关心!尽管总是觉得自己好像离好还差那么一点点(也不知是否是错觉),但是,比起我一个月前的状态,已经大有好转!不然,照一个月以前的状况,我现在还是什么也做不下去,太过痛苦!十分感谢老师。
最后一次咨询是12.27日,也是总结结束。此时,来访者的艾滋病恐惧症已经消退,又重新进入了正常恋爱.学习的轨道。发病时间短,及时求治,主动配合,心理素质较好,是来访者心理疾病得以迅速解决的关键。 以上咨询每次二小时。来访者在校期间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进行即时的沟通。以上咨询均以谈话形式进行,共计收费**元。
七.咨询后的跟踪
(一)咨询室地处市区繁华地段,来访者进市区购物逛街时常来咨询室聊一聊。春节前后,曾有过几次疑虑,转念一想也就算了。
(二)08年初找了一份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下半年与男友结束恋爱关系。无病情复发。
(三)09年初,去北京(哥.姐都在那工作),下半年新找了一男朋友。对到底是否与他坦承自己的过去,很犹豫矛盾,来电话咨询过。
(四)2010年8月因为恋爱问题和换工作,竞争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反复纠缠、敏感、不放心、易多想,类似轻微强迫思维症状,经多次短信.电话咨询后,目前情况稳定。
张老师笔记:
这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案例典型表格,也是张老师平时主要用于其他类型咨询者的一套思维模式。为什么有时间对于电话预约咨询的恐友没有提供相关的案例条件分析呢,其实呢,是有相当保存的,不过唯一一个较为完整的是按照张老师的方法以周为单位咨询了三个月的,直至最终的恢复。其他的或多或少会有时间的不稳定,很简单,有一部分恐友在咨询了1-2次以后就脱恐了,是完全没有办法做相关案例分析的。从上面的整个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师对中间的建议过程写得不是很详细,注重用了省略方式。但是就以上的咨询师分析来看,它主要是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控制分析的,但是对于艾滋病信息的知识传导非常少。甚至还为患者提供了三个月检测为安稳的一个在于现在并不是最合理的看法。这其实对于很多恐友是一种误导。所以建议大家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请一定要把向对方医师了解对方是否用够足够的艾滋病经验。贴出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给部分女性艾滋病恐友看得,特别是河南的小李,一直因为深爱老公而不愿意接受正确的艾滋病知识,希望能够从何。这篇文章中获得一定的帮助。至于给其他恐友的额,张老师通过此篇文章想强调,恐艾干预的周期性和长期性,以及恐艾的反复性,因为在人主观作用思考及生活压力情况下,很容易陷入一种以本能抒发的情境中去,就像很多女人郁闷喜欢吃东西,而男人喜欢通过性进行发泄一样。当大家明显感觉到恐艾才是最痛苦的时候,很多时候更愿意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本能压力的发泄和释放。张老师最后想告诉大家,只要您坚持,坚持正确的方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认真听张老师的话,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呢。
预约张老师或中心其他医生进行脱恐指导请“点这里”
单位: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针对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进行恐艾干预恐艾援助的社会团体
口号:打造艾滋病科学防治官网/建设专业艾滋病论坛/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促使恐友脱恐吧
服务对象:对艾滋病初期症状/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图片/艾滋病检测存在误区的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官网概述: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官网分恐艾干预恐艾援助板块及恐艾吧在线答疑板块,恐艾干预笔记和音频,实地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图片,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上艾滋病专家针对艾滋病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和防艾心得是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核心资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