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老师您好,十分感谢您。我是半年前跟女网友wtbdkj的恐艾,距离wtbdkj的100天之内多次检测那几项传染病,最终一次就是100天的时候。您在我6周的时候就跟我说我到3个月的时候肯定摆脱不了这种恐惧,需要让我认真学习,我完全听您的话,绝对没有任何高危行为,每天都在慢慢学习您教给我的知识,通过跟您学习我学到了吸引法则还有一些心理映射的知识,很多东西都能通过原理能够让自己逐渐恢复平静。现在内心的平静就是托您的福得到的。我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关于墨菲定律这个可恶的理论还有因为原来恐过艾曾经浏览过这些关键词所以某度总是推荐一些关于恐艾或者跟这个有关的新闻,经常避免不了这些推广。有时候看到某些字眼包括多久多久转阳的(一般不知道从哪里搬过来的一堆案例)然后就是这个墨菲定律,内心总是触动一些不安。张老师,看到这些小概率事件还有墨菲定律不知道该怎么能处理。现在是6个多月了,我又再纠结去不去检测了,因为对小概率事件出现恐惧波动了。麻烦张老师从医学和心理的角度评估一下,您说过过多的检测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我又在那些传闻中的案例和那个该死的定律纠结了,客观的讲我是不是根本不用担心那件事,就是说只要从100天之后没有高危接触我现在不会有梅毒艾滋乙肝丙肝了?
张老师:您好,您和您女友这样都恐艾,换成您女友知道您恐她,估计很想给您几鞭子吧。是的,吸引力法则,很多恐友理解错误了,这是一个容易被恐友误解的原则,而墨菲定理也是这样的。墨菲定理在咱们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可以这么进行解释,就是您没知识,没知识就会乱搜,乱搜就变得恐慌,更恐慌又会需要更多的知识,又变本加厉的去乱搜,最终直至变成那种怀疑未知病毒或者十年恐艾的恐友。所以墨菲定理是建立在一种自我消极催眠的环境下面的,一些艾滋病论坛的志愿者也是如此,觉得自己脱恐帮助其他恐友,但是被恐友谈论症状形成了投射性认同,发现自己也会产生症状,恐慌,最终复恐,也是可以这么来解释。当然这是老师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的确,如果您在百度上以前经常搜艾滋病的关键词,百度会自动判定您的倾向度,就会给您推送很多相关新闻,无论是手机还是PC端口都会这样。其实您这样想吧,一些东西已经过了,就把他放在您记忆中的深入,以后好好的去提高自己,重拾自己的青春生活,祝您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