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在线咨询>>正文内容
         

张老师,首先感谢您一如既往的努力与奉献。您是医务工作者的模范代表。我在两周前为一位患者进行外伤缝合时缝合针不小心刺破手套扎伤拇指。我随后脱下手套检查,挤压后有血液渗出。不过感觉伤口不算深。随后常规冲洗消毒更换手套后完成缝合。因为是在缝皮层时受伤,当时患者出血量已经不多。患者否认传染病史。因急诊没有让他进行血液检查。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1.国内大多数认为针刺职业暴露的感染概率为0.3%。但是实际上这个数据是美国人之前的一个统计结果。而现在国外网站认为针刺是无风险的。请您告诉我我的情况有可能感染吗? 2.您是心理医生。我因为工作关系,在医院,在教材书籍里,在新闻里总是能看见艾滋病这三个字。若是在平时不会认为有什么。但是经过这个事情之后感觉天天都能撞见这三个字,感觉像被诅咒了。真的挺烦恼。盼望您的帮助。非常感谢


留言时间:2016-05-24     留言人:林韵秋枫
         
管理员回复:
回复内容:

张老师:您好,很感谢您的夸奖,您很懂礼貌,但是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线防艾工作者,在咱们中心的项目新闻里面也能够知道老师就很普通啦,也不是什么模范代表哈。老师认真看了您的行为,您是一名外科医生,咱们中心经常会有外科医生打电话过来,对于您这个病患,是艾滋病感染者么,当然您这个一小点的缝合一般不会为他检测。对于缝合针不小心扎了,如您挤压后不用过余担心。您可以问您们医院的护士,这样护士的被扎经历很多,您其实不用过余担心,按照职业暴露的手册,您这个属于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按照吴昊教授的统计,分为好几个等级,您这个并不认为是高危等级。那个千分之三合并了做手术的医生和一些非医疗性暴露感染的医生,所以统计数据不能作为绝对准确,现在也没有如这样感染的医务工作者,包括南非,连做手术的医生也没有感染的了。您这个的确说得是,像咱们在疾控中心,也会随时看到艾滋病三个字,像在性病艾滋病科工作的同事,那每天面对都是这几个字,可以换位思考一下,都是人为什么理解不一样呢。理解您这样的感觉,您如果职业暴露,可以给您们科室主任反馈一下,备个案,当然过了这么多天,您再去吃抗病毒的阻断药物用处不大,您如果不放心可以六周检测下,但是单纯的这个行为,还是认为不用太担心。最主要是不建议在网上再看了,先让自己内心平复下来,放轻松点。


回复时间:2016-05-24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