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专家之声>>上海公卫卢洪洲:生理未感染 精神被传染

上海公卫卢洪洲:生理未感染 精神被传染

作者:越人荐     来源:梅州网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4日    点击数:

上海公卫中心卢洪洲教授日前表示,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大量的艾滋病初期症状绝非艾滋病,而是典型的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也就是对艾滋病的恐惧及伴随恐惧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症状。这一症状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最早见诸国外的报道,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都没有对此临床现象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较常用且受到普遍认可的是“the worried well of AIDS”,指那些反复多次接受血清检测和临床评估,虽结果呈阴性,但却一直坚信自己具有与引发艾滋病的病源——HIV相关的感染症状的个体。

  病因:与性格基础及心理障碍相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不仅仅起因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程度上和患者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与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既往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心理上通常有罪恶感或毁灭感,并有惩罚自己的愿望。也有一部分无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该症患者一般都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性格多偏向于幼稚、胆小、内向、害羞、多疑,先前可能曾出现过类似的对其他疾病的担忧。

  1989年,《生殖生物学》杂志在对临床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曾将患病群体分为7个亚群,包括:凡是过去有过性关系或者在静脉注射时共用过针头的个体;两性关系存在问题的个体(对患有艾滋病的担忧,可能反映出进入、维持或者脱离两性关系时出现的问题,并因此成为向遇到麻烦的两性关系提供专业帮助的信号);高危人群的伴侣或者配偶;处于个人以及家庭生活变迁中的夫妇(个体以及家庭生活发生变迁时,可能会加剧两性关系中已有的问题。这之中尤其包括青少年的父母:面临“空巢”问题或经历“中年危机”的夫妇、丧失亲人的个体);具有焦虑或抑郁等精神疾病病史的个体 (对患有艾滋病的担忧可能是过去问题的重新表现,也可能是在接受HIV医疗检测后才表现出的焦虑或抑郁);对健康教育材料理解错误的个体;“假装的艾滋病患者”:这些个体可能会告诉医疗机构他曾经接受过HIV 的检测,结果是阳性,并且希望受到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希望体验到被诊断为患者或是由临床检查和治疗带来的某些好处(如亲人的探望与关心)。

  治疗:心理疗法往往比药物有效

  卢洪洲介绍,当前对于各类艾滋病恐惧症具有各自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脱恐,主要是一对一实地面询的方法为最佳效果,不建议通过网络求问以图治疗好艾滋病恐惧症。如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恐惧伴随焦虑症状,以焦虑为主,放松疗法非常适合这类患者。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主要以恐惧症状为主,对可能涉及艾滋病的所有事物表示恐惧,有强烈的回避行为,严重影响生活,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疗法和满灌疗法比较适合这类患者。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以强迫症状为主,表现为反复洗涤、询问等,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行为疗法适合这类患者。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反复怀疑自己已经患了艾滋病,反复检查,即使阴性结果也不能够打消他们的这种想法,这类患者比较适合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改变他们歪曲的认知及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目前恐艾干预整合式治疗方法是一种最新兴最有效的针对于艾滋病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在对艾滋病恐惧症的治疗中放在首要位置的,应该是‘社会学治疗’,即通过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让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明确哪些情况下不可能感染艾滋病。”卢洪洲认为,相对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具体干预策略包括评估患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改变患者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应对那些引发担忧以及强迫行为的情境、训练患者对身体状况实施自我监控等等。据悉,大多数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预后都比较好。包括国内脱恐专业机构,如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一直在积极的以多种整合式方法干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并取得了有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