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疑病干预>> 性艾轶事>>父爱如山给艾滋孩子生命和希望

父爱如山给艾滋孩子生命和希望

作者:未知     来源:山西晚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1日    点击数:

人物简介

郭小平,男,1963年出生,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曾获得山西省“抗击非典功臣”、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人民网2013年度 “十大责任公民”等荣誉。

1月10日,从临汾开往北京的动车上,坐着一老一小,年纪大一点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男子,坐在他怀里的是一个小男孩。男孩捧着一个红苹果,咬了一口,扭身举着苹果往男子嘴里塞:“郭伯伯,吃。”男子很高兴地咬了一口说:“你多吃点儿,小心上火。”

这温馨的一幕,让附近的乘客感受到温暖,然而大家并不知道,“郭伯伯”与孩子其实毫无血缘关系。这个孩子名叫坤坤,是一名艾滋病患儿,而“郭伯伯”是国内唯一的艾滋病患儿学校——临汾红丝带学校的校长郭小平。

目前,临汾红丝带学校共有学生33人,学生们都是来自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艾滋病患儿。学校放了寒假,其他孩子都被亲人接走了,没有人接坤坤,郭小平走到哪儿就把坤坤带到哪儿。

行为怪异的坤坤变正常了

坤坤又瘦又黑,一双眼睛透着机灵,有事没事都黏着郭小平。被缠得烦了,郭小平就搂住他狠狠抱几下。“别看坤坤小,他经历的事比一般大人都多。”郭小平说。

2014年冬天,一个新闻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四川西充县某村8岁艾滋病男童坤坤遭到203个村民的联名驱赶……2015年3月3日,坤坤在爷爷以及南充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等陪同下,来到国内创办最早、治疗和教育艾滋病少年儿童条件相对最完善的临汾市红丝带学校。

坤坤是学校里最难管的孩子。他从小被父母遗弃,爷爷年事已高,照顾他力不从心,坤坤从小练就了一身自我生存的“本领”。

刚进学校时,坤坤经常抓一把青草,用力拧出草汁当水喝,这是他过去解渴的方法;因为以前饥一顿饱一顿,他还经常藏食物,甚至把刚煮好的饺子悄悄装进口袋;由于在村里的时候没有人和他交流,坤坤甚至不会说完整的话,只能一两个字往出挤;他还喜欢睡在黑暗狭小的空间,认为这样更有安全感……有一次,老师找不到他,发动全校师生找遍学校,才发现他躲在钢琴的罩子下面睡着了。“坤坤这些怪异的行为,并不是他自己的错!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从小尝尽了苦难和孤独。”郭小平说。

入学后,坤坤的新生活开始了。他不仅受到了正规的药物治疗,还可以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有了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玩耍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校近两年时间,坤坤不仅改掉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可以和人流畅地交流,还爱笑、爱玩、爱闹了。

这所学校给了孩子们希望

“这所学校大部分孩子是孤儿,如果没有学校,他们只能自生自灭,学校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更给了他们希望和生命,就连我自己也是因为这所学校才活下来的。”生活老师刘丽萍是这所学校的元老之一,她经历了学校成立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2004年,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专门收治艾滋病患者的病区——“绿色港湾”。其中收治了4名因为母婴感染、一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孩子。由于父母去世,亲戚也不愿意接他们回家,这些孩子就长期住在了病区。

转眼,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但由于他们身体虚弱,随时可能住院,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歧视,让孩子们无处可去。小静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他曾去学校上学,可当老师和同学知道他有艾滋病后,他就被彻底孤立了。“上课时,我被安排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下课后,也没人愿意跟我说话。”后来,小静得了抑郁症,又回到了病区。在病区,小静的抑郁症不治而愈。“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我的病人,他们去世时都是我把他们送走的,他们把孩子托付给了我,我要对得起他们。”当时担任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郭小平腾出了一个病房,买了1块黑板、4张课桌,“爱心课堂”就这样“开学”了。医生、护士轮流当老师,拿来自家孩子用过的课本,利用空闲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做算术。课堂虽小,但孩子们高兴极了,经常是刚拔掉针头,就飞奔到教室。

刘丽萍也是病区里的患者。十几年前,因为手术输血,她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想到过自杀,也想过要报复社会。”刘丽萍说,这个小课堂让她看到了希望,她主动请缨给孩子们当老师。

从“爱心课堂”到红丝带学校

2005年,医院收到来自国际捐助的儿童抗病毒药物。这种药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增强免疫系统。对于“爱心课堂”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只要规范用药,孩子们的病情就可以被控制。

一年后,“爱心课堂”里的孩子增加到了16名。孩子多了,临时教室就不够用了。2006年9月,依靠社会捐助,“红丝带学校”建立起来,但招老师却成了郭小平的心病。“我们待遇不好,又是这样的学校,没啥人愿意来。”郭小平记得,聘来的第一个老师上课时戴着手套、穿着消毒外套,极度紧张、害怕,在黑板上写字时手都在颤抖,没几天就不干了。之后的老师来来走走,换了十几个。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郭小平又有了一个心病。学校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办学资格,孩子们没学籍,也就拿不到毕业证,不能参加升学考试。2011年11月15日,世卫组织“抗击结核病和艾滋病亲善大使”彭丽媛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还和他们一起吃了午餐。彭丽媛的到访,大大推进了学校“转正”,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纳入国民教育系列。

如今,学校共有33个孩子,8个读二年级,9个读六年级,16个读高三。学校不仅有文化课老师,还有生活老师。生活老师大多数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们和孩子们都是携带者,相互之间能理解,我们能真心实意地对孩子们好。这所学校给我提供了就业岗位,如果没有学校,我都不敢想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学校厨师李登军说。

最高兴的是社会歧视减轻了

去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本报邀请太原龙城艺术团,将一台主题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文艺演出送到了临汾红丝带学校。活动结束,晚上做饭的时候,郭小平特别兴奋:“今天我给大家烤串串!”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将肉、蔬菜、馒头做成串串,郭小平架起烤炉自己动手给孩子们烧烤。一会儿工夫,阵阵烤肉的香味儿飘荡在校园。小点儿的孩子趴在郭小平背上,抢着要烤串,大一点儿的孩子帮着烧火、为郭小平擦汗。烤熟的串串大家你一口、我一口,还有很多孩子抢着喂郭小平。“郭校长其实更像孩子们的父亲,孩子们也不叫他校长,都叫他伯伯。”学校老师朱然介绍,郭小平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们想改善生活,他亲自下厨做饭;有学生感冒了,他自己动手做姜汤;学生情绪有波动,他就和学生聊天谈心。很多学生有事不敢向家人和老师说,却悄悄告诉郭小平。

忙乎了很长时间,直到孩子们都吃上了,郭小平才喘了一口气。“今天非常高兴,你看见了没有,文艺演出的时候有很多村里的老百姓搬来凳子坐在旁边看。”看到记者不明白,郭小平又解释,“过去,学校附近的村民都躲得我们远远的,小卖部不卖给我们东西,理发店不给理发。今天,村民居然主动到我们学校看节目啦,这说明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正在减少。”

人们对艾滋病的态度的变化,最让郭小平高兴:热衷公益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歧视减轻了。他还开玩笑说,过去学校连小偷都不来,现在“都有人开始偷我们的菜了”。

随着学校的发展,郭小平的心越来越大了,从刚开始希望孩子们能写写名字、算账、打收条,到如今希望孩子们能考上大学,组建家庭,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挺伟大,承担了社会责任,现在对孩子们的感情越深,这种想法也越来越淡。他们就是我的孩子,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那就是个 情 字。”(文中孩子皆为化名)

记者手记

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红丝带学校

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就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郭小平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是一种无奈,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自身自灭,一条是报复社会,根本没有未来。”但他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我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孩子们的未来,郭小平的想法十分清醒。尽管歧视减轻了,但他们想要像普通人一样上学、工作、生活,仍然不容易。他常会和孩子们聊起人生、梦想、将来的职业选择,给他们建议,也会给他们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泼冷水。

今年,学校高三的十几个孩子就要参加高考了。上大学后,这些孩子该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是如实告知大家自己的病情,还是隐瞒病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郭小平与孩子们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