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疑病干预>> 恐惧干预>>人际恐惧:我害怕你会不喜欢我

人际恐惧:我害怕你会不喜欢我

作者:熊玲     来源:壹心理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5日    点击数:

人是群居和关系的动物,对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朋友、恋爱婚姻关系的需要是最本质的需求。当一些朋友有了对艾滋的恐惧,同样会衍生出人际交往的恐惧,他们往往觉得自卑,既渴求人际关系又惧怕人际关系,Z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案例与分析

Z女士是某外企的一名讲师,好几年来被人际交往障碍所困扰。她惧怕与人相处又渴望能融入人际圈子,她说只要跟同事们一起就感觉心慌,不自然;在领导面前感觉畏惧,如果开会发言,本来很简单的说话,会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干脆就不发言。她越来越担心别人会因此瞧不起她。她不知究竟在怕什么,更无法理解自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为何在人际交往中像个缩头龟?她经常动辄跟老公或儿子发火,事后又懊悔。有一天9岁的儿子问她:“妈妈,你知道我最幸福的是什么吗?”“妈妈不知但很想知道,是什么呢?”“是我小时候调皮犯错误,你逼我认错,我认了错你就原谅我”,儿子的话刺痛了她。她开始反思自己。

Z女士的内心独白:我似乎是内心敞亮却极其封闭的一个人。我意识到自己确有许多阴影部分的我,比如孤傲又自卑、过分敏感,老是苛求别人和自己。从小到大我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担心别人的奚落,说话前总要反复掂量。我想,这就是我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在我记忆中,我的童年并不快乐。我是家里的老幺,生活上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照顾,可精神上是贫瘠甚至是虐待的。父母非常刻板,从来都是责骂和教训人,我几乎听腻了他们说“就你笨,没长进”,包括哥姐,都爱说我是全家最简单最笨的一个人。读书后,我习惯性将简单-愚笨相关联,也发誓要变得比他们能干、有出息。说实话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可不幸我却处不好人际关系,甚至有人际恐惧。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局面,一方面我总是埋怨父母没培养我的独立性和交往能力,认为他们给了我身体和生活照顾,却没给我精神关心。我知道不该责备他们但总爱责备,也知道我的个性不好,情绪常陷入抑郁,我很想改变却不知怎么改变。

从Z女士的内心独白看出,她的不快乐是因人际冲突,也看出她自己很明白痛苦来于内心阴影或个性缺陷,可就是走不出痛苦。这种现象的例子很多。一般情况,人若清楚问题(痛苦)的渊源何在也明白该咋办,可问题照旧或更严重,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当事者并不真正清楚自己问题的原由,二是当事者的潜意识依恋痛苦而害怕改变。

 

从心理学角度看,Z女士的人际惧怕首先跟她自恋型人格有关。这由于过去成人对她缺失精神关注的溺爱,养成了她不断需要别人的认同与赞美,但缺乏对别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移情。缺乏移情是因为对自我强烈的关注,难以把别人看作是有各自需求的独立个体。比如Z女士在人际交流之前,总要反复思考自己“语言是否正确,别人是否会挑剔错误”,这一高度关注本身会让她失去判断力,她也就无从认识“其实别人在想自己的事,没法关注她”。这些性格是如何发展的呢?客体关系理论解释,是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了儿童自我和自尊感的发展。那时的父母给儿童的信息是否定和混乱的,儿童对他们的认识在“好”与“坏”,“可爱”与“可恨”之间摇摆,没有足够的移情角色模型,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别人的需求移情。不良的亲子关系下,遭受否认和拒绝的儿童发展了一个自我的关系模型“自认为自己不好又无能”,也发展了一个对他人的关系模型“自认为他人不可信、冷漠、疏远”。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既渴望人际关系又排拒人际关系的心理。

其次,Z女士的人际恐惧是跟她深重的依赖情结和她内心的怨恨有关。每个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行为语言,孩子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天生就依赖别人的赞许和欣赏,依赖别人感觉“我有价值,我重要”的肯定,天生就讨厌别人对我“你真烦,真笨”“要听话,懂规矩”的关注。青春期孩子的逃学、逆反、沉溺酒吧网吧等行为,本质上都是渴求理解和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是潜意识需要重要关系人接纳自己的种种逆向表达。

所以,人际恐惧的心理实质是依赖被认同的情结需要,是害怕被否认,害怕不被接纳的分离焦虑。这种情结和焦虑是无意识的,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不自觉地用压抑、或回避、或讨好别人等方式来缓解内心冲突。

走出人际惧怕的思考

人因为固有的本性和生活的空虚而常常聚在一起,却又因为有许多令人讨厌、相互排斥的特质而一再分散。以上案例说明了,人自小是在依赖大人的关照、又排拒大人责备(或他人打击)的关系中长大,成人后同样逃不开这样的人际环境,甚至是面临更复杂更冲突的关系。一个人若带着负面情结和不成熟的个性,势必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出现适应不良现象。像Z女士一样想改变自己、想走出人际惧怕阴影的人,可选择以下建议:

1、澄清你在人际中畏惧谁,害怕什么?任何惧怕或恐惧心理,都意味人心里有个怯懦者在作祟。消除恐惧首先要弄清别人的什么让你怕呢?人际恐惧者,在理智上很清楚别人没啥可怕,但就是不自觉在人前要害怕,这本身说明他有不清楚的惧怕原由,其恐惧也仅仅是一种内心感觉,不存在真有恐惧对象。比如Z女士,她很想与人融洽相处,也清楚她不能融入是因自己的个性敏感多疑、苛求人,而非别人真的凶煞可怕,但她依然害怕与人交流,说明她还有不清楚的道理,那就是她惧怕别人是假象,真正害怕的对象是自己内心隐埋的那个我,即令人讨厌的“最简单最愚笨”的弱我。这种意识化的澄清,可以帮助人在人际中撤回不合理的外投射,把对害怕的目标指向从别人转回自身的弱我。这也给你下一步能接纳别人清理了一点障碍。

觉察到真正怕的对象是讨厌的弱我,还要澄清在人际中你所怕的内容是什么。从以上分析看出,别人虽不可怕,但你的惧怕反应在人际交往中,那是否说明你担心自己那个弱我被人看见?还是害怕自己那个弱我应付不了别人?还是你害怕重复“被指责被否认”的伤感难受?还是胆怯的弱我不敢表达自己“未必”被责备的愤怒,然后把积蓄的怨恨转移到了别处(比如你常常责备老公和孩子)?还是……如此的觉察与澄清,你会明晰所怕的东西并不在现实,而只是你内心感觉的外投射,你需要做的是安抚内心的紊乱。

2、澄清你在人际中需要什么。一个人对什么过于敏感,象征对什么有高要求,同时有惟恐求不到的高焦虑。或者说,一个人对什么感到紧张,意味他特别在意着什么。

当澄清了你人际中害怕的对象和内容后,反过来理解,便是你在人际中的需要。比如你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说明你有自我表现欲,并很想展示自己;你若怕别人责备你,说明你需要别人的赞同和接纳。俗话说: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畏。

澄清你需要的目的,是为你在人际关系中有方向感。

 

3、承认和直面。人际惧怕者,是比较清楚自己在人际中因紧张而陷入的被控制感,以及想逃避的行为取向,但完全忽略了很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喜欢的正性取向。问题在于,受他(她)矛盾个性和观念的影响,觉得“有表现欲”这一想法都是不好的,因此他(她)会否认自己有人际表现的无能感,甚至会否认自己有彰显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

应对人际紧张的策略之一,是你能够承认自己有表现自我的欲望,有被人欣赏被人接纳的渴望,有害怕受打击的怯懦与自卑,也有保护自尊或面子的需要。

当防御自卑的隐痛暴露后,我们才能够直面它、看清它,而准确地为它疗养。最好的疗养办法,就是承认需要和为实现需要做一点一点的努力。

4、做参与者。应对人际紧张的两种参与性办法:①想到你在人际中最怕的可能,试着做内心模拟训练:假如你最怕的是“全身冒汗,头脑空白”,那么你在内心设计好“那时只做一件事,即坐下来看我能流多少汗,想像血液流向我的大脑”。②宁做听者或看者,这是人际中感觉安全的“弱势位置”。身处人群中,你只需要洗耳恭听或静静观赏他人即可。因为一般人都有自我表现欲望,就特需要和喜欢有人能倾听他、观看他、欣赏他。这样,你不仅可避免被攻击、可减轻怕表现不好的担忧,还能实现自己希望别人喜欢你接纳你的需要。

5、分离过去,站立当下。前面分析到,人际恐惧多源于人过去体验的创伤与愤怒的感觉记忆,并形成有惟恐再受伤的防御,如逃避、自我否认、责备求全等。那么减弱现实恐惧,需要一次又一次用成人的姿态,分离自己过去的感情记忆,需要你诚实地哀悼过去被否认所创下的悲伤。具体作法仍可试着内心模拟:划分清楚两种关系,一种是你过去的“怯懦的小孩我——保护小孩的成人”关系;另一种是你现在的“保护小孩的成人我——别人”关系。当你感觉紧张恐惧,只说明是你“过去关系”的闪现,不妨让它闪现一会儿,然后恭请你站回现实位置——保护小孩的成人我,这才是你当下的角色。

其实,在你人际惧怕的背后粘着一个受委屈的小孩,她敢怒不敢言地期待你接受她的全部。

6、协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人际惧怕跟所有与人相处难的情况一样,因当事者还没处理好失调的内在关系。协调内在关系,意味着你这个主体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接纳自己许多不如意的部分。

如果你时不时还在讨厌他人对你不够重视、不够关爱,说明你自己也在讨厌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人。你需要先自己接纳“未必”不被关爱的你;凡是你认为属于苛求自己苛求别人的方面,先做到不苛求自己,这体现在你能够允许自己——偶尔情绪糟糕、表现不好、做事拖沓、责备人……还体现在你能够认同自己的强势,也能够接纳自己的虚弱。

如果说解决人际恐惧有妙方,那就是你能容忍自己的缺陷,能容许自己不要他人的赞许。

当一个人处理好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内心常处在和谐与平静的状态,自然能把别人当作有独立需求的个体,自然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移情。通俗讲,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前提——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