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在线咨询>>正文内容
阅读数:
         
张老师:
你好!很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来回复我的问题,我现在的状态比上次好多了,也只吃一周的药我就主动停止了。上次也许自己的心态太急,太想逃离这种乱想的状态,理性认知应该是需要接触新鲜血液。但是自己长期处于恐艾之中,心态,思维方式处于急躁,强迫状态,越不想越转牛角尖。再加上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这些过去东西就不说了。
我也看到老师提到不以分析病毒概率,病毒死亡时间来脱恐。这些路我都走过,也想过,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可能不碰到血液,不与人接触。这些不说了。我现在理解
应该有不畏惧心态,不追求100%完美不感染可能性。还是人格分析里提到点。华西医生也只给我一些简单建议,1.提到从最开始产生恐惧,应该是胆子太小。(这些都是过去事,现在胆子不小)2.提到现在喜欢看到更多细节,说明心思太过于犀利。(跟长期想,还是有从事软件研发工作有关系吧,喜欢研究细节原理)3.外界宣传说一接触到病毒有感染危险(宣传不清晰)。除外因应该想内因,个人免疫力低下。这些不说了。
老师的“ 思维的改善不是靠知识,知识只是作为前期的基础稳固”。 老师的这句话我也很认同,熟悉病毒特征,及传播原理。构建自己积极良好的心态,思维方式认为感染率底,不要转牛角尖去想。我们心态天天都是过度保护哈,我们怕只有不生活了。我以前有过一,两年这种改善状态。也是了解一些积极特征后,坚持不在网上乱搜索。 我也想败在知识来源是网络,然后自己我理解,然后自己我怀疑。没有跟老师这样的专家沟通过。老师请帮确认下,下面理解是否正确。
 
1.所谓体液传播是指我吗肉眼能看到的液体,如果粘到手上的体液清洗后,留在手上病毒,血液细胞应该立即死亡。
这问题我最近有点乱想,体液与少量带病毒细胞的问题,在空气中生存时间问题。 按照我理性认为:病毒是依赖体液,细胞的生存的,体液量越少在空气环境越容易失活,完全失活。这个老师也回答我,病毒在空气中生存时间与体液量,病毒量有关。 2.接触体液后,洗手后,残留在手上少量带病毒细胞。我也想白细胞也要依赖于体液生存吧。体液环境都没有,白细胞很快死亡,病毒很快死亡。应该10分内吧。 乱想:病毒有白细胞屏障,白细胞会不像细菌一样生活1-2小时(残留细胞会像体液失效时间一样)。这不是很恐怖,洗手后还不干净,思维总有把自己向恐怖的方向想。
 
最后问下老师,脱离如果100分,我现在能拿多少分。也非常感谢老师,也祝愿恐们不要太恐怖了,生活也并不天天完美开心,有时也很多惨淡,勇敢面对。要命的各种疾病无处不在,也不要天天纠结艾滋病。还是认真生活。
 

留言时间:2017-06-27     留言人:不能畏惧
         
管理员回复:
回复内容:

张老师:您好,老师不知道您是哪位恐友,是老师的预约恐友么?您吃什么药老师不太清楚,如果是抗精神类药物的话建议谨遵医嘱吧,抗精神类药物不建议私下停,您能坚持吃下去,或许更好。中途断了,再去吃,效果打折扣,反而也不符合您的预期。当然,艾滋病恐惧症想脱恐,急不出来的,越是想逃离,越是按照自我思维惯性去,越是陷入了自我思维挖的坑,这也是很多恐艾者在并没有得到正确指导常进入的误区。如果您在华西医院接受心理治疗,您可以多尝试在华西找一位医生长期保持联系,因为恐艾症不太可能是一次两次解决问题的。像很多恐友在网上卖试纸,舒服了几天,又开始继续恐,不仅恐过去,还恐试纸是不是带有病毒,甚至怕试纸商故意投毒,这些能说是生理问题吗,基本都算是心理问题。至于产生恐惧,原因很重要,胆子太小也是有原因的,凡事有因。就像一个恐友总是喜欢隐藏自己,不说真话,防御意识重,以至于我们的帮助效果极其有限,我们虽然不会揭穿,但是从其表述来回中也能看出其成长史中的一些痕迹。对于软件开发,这个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老师在成都软件园的恐友也有好几个了吧,每个人表现的都不一样吧,所以工作性质可能关系不是最大,倒是第三点这个是一个引起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对于您还是想试图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如果您都已经是老恐友,并且学习了很久,这个并不见得就是好的方式,因为您里面用了一些完全这类词语。完全这类词语是什么呢,是一些恐友实在找不到克服对辩证世界不理解的强制假设,真正脱恐的恐友不是说绝对什么,完全什么,而是能接受一种辩证生活。感觉您研究的好深入啊,要是有机会的话,您可以直接上四川疾控中心性艾所找曾博士给您普及吧,性艾所是整个全国研究统计艾滋病最专业的机构,一切关于艾滋病的东西都是出自于这个机构。病毒不是依赖体液,是依赖细胞,在空气中病毒不会单独复制,病毒在空气中时间越长,活性就越弱。洗手就直接不用考虑了,因为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老师对您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您是谁,这个要给您评估脱恐在哪个阶段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吧,就像一个医生根本就不知道您的具体情况或者简单十几分钟沟通一下,告诉您说没事,那能了解多少信息?对于恐艾干预,一切条件都是建立在医生对您的了解,您对医生的信任双重标准共同作用的。所以与其随意说下,还不如直接告诉您,确实不知道您在什么位置。恐了几年,怎么而恐,恐得程度,是否复高复恐,什么原因恐,泛化多久,泛化对象,家庭情况,成长史,工作进程,社会功能,是否存在躯体化障碍等等等等,这些都得深入沟通才能掌握后,才可能给您评估。我们在这点上是非常严谨的,所以也希望您理解我们对脱恐评估严谨,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恐友脱恐。当然那种新近恐艾的恐友问了一个艾滋病专家,不再乱搜乱问,知识没有交叉矛盾,情绪没有激化的这类除外哈。是的,生活本来也就不完美,那为什么要给自己标注一个自己所想的不完美,是不是需要去证明怎么才能离心中的失乐园呢?所以还是好好调整心态,努力加油去生活吧,生活很美好,需要靠自己不断去发现它的精妙之处,加油吧。


回复时间:2017-06-27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