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您好,阔别一载,回到这边,首先感谢您曾经的淳淳教诲,让我摆脱恐惧,在阳光下生活。我是一位同性恋者,这一年多来我不再恐艾,同时也牢牢记得你所传授的艾滋病防护知识,谨慎处事、待人,积极谋求与维护这个圈子不可多得的真爱。可是最近我越来越多地发现,社会对于我们这一群体的认知度似乎并没有我们预计的那样乐观。上到政策层面,部分公告甚至将我们与乱伦性侵混为一谈;下至社会层面,还有相当的声音会说“艾滋病就是上天消灭同性族群的方法”。包括很多异性恋的恐艾患者,对我们这一群体也并不友好,很多人因为怀疑自己被同性恋碰到一下,就害怕的睡不着觉。越来越多的不宽容,让我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我担心自己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我也担心有一天我会被这个世界挤压到心态失衡。我不愿像社会与世俗妥协,因为我认为自己有追求爱、追求生活的权利;但我同样不够勇敢,去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我可能遇见的困难。有人和我说,同性恋的结局,要么骗婚要么死于艾滋病,我真的很害怕,很无助。在这种时候,我想到了张老师您,虽说这一问题与恐艾关系并不是那么大,但您作为一个心理医生也会了解,在这种高压与不宽容中,我们这个群体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心态的失衡,足以引起一连串应激反应,甚至从根本上并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与恐艾情绪的遏制。所以还是希望您能够拨冗回答这一问题,为了我自己,为了更多我这样的人,也为了一个良性的未来。
张老师:您好,您阔别一载又回来了?老师更希望您不要回来,因为真正的脱恐是越远离恐艾圈子越好,按照精神分析学的学术说法,为什么恐艾圈志愿者特别多,除了有一些以前的老恐友卖试纸,做一些有偿咨询。大部分无偿帮助恐友的老恐友志愿者在潜意识中都还保留了还没有彻底脱恐,希望一直呆在恐艾圈子维持安全信号的信念,直至最终完全脱恐。只是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干预经验,基本完善彻底脱恐的恐友都是最终消失在茫茫恐艾,也不会出现在我们中心,贴吧或者其他艾滋病论坛,老师也经常发现自己的QQ空间里面有很多老面孔,有的时候还是会感慨,恐友们感觉到自己好像不恐艾了,一直在关注其实也代表从深处并没有脱恐。恐艾,以其威力强大,可以产生极度的后遗症而让人胆战心寒,要帮助一名形成惯性思维的恐友脱恐,可真不是那么容易。对于您,老师看了您的留言,其实也要多给自己一些关怀。男同圈老师认识很多人,有洁身自好的,也有乱来的,当然后者居多,而且一些感染了的男同更热衷于去发生高频率的性关系。其实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找到您和您自己的小伙伴,两个人愿意相濡以沫,就行了,认为自己生活,不去伤害他人,老师觉得那就是一种最底真的生活。没有说男同都会死于同性恋啊,这个是谬论,只是因为社会文化因素,或者说男同圈子有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因素存在,导致了一些男同热衷于怎么怎么,那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如果您的确洁身自好,还是那句话,做好您自己,包括如果确实相交一个朋友,相互承诺,相互忠贞,彼此了解对方,或者都去做检测增加信任感等等,也就行了。老师觉得您能去思考一些人生非常好,但是也许您还需要变得更加的客观,祝您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