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张老师接受四川卫视直播采访:点击观看。由于很多恐友提出电子影像对脱恐有积极促进的帮助建议,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将在未来6个月内逐步开放和录制艾滋病恐惧症脱恐基础的电子影像资料,届时也会邀请部分专家共同参与,敬请期待。
关于反复问询和脱恐效果:问得多那脱不了恐
有一次在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和一位艾滋病老专家聊天,他老人家问老师说,听说现在恐的人特别多,好像网上挺热闹的,你们这一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很有干劲吧。先不说是不是各位面对艾滋病恐惧症的医生们从内心中是否有干劲,但就这样人头攒动的场景是一种假象,不是说现在艾滋病恐惧症的恐友真的有好几百万好几千万,而是恐友们喜欢无休止的到处问问题,反复问问题。从百度贴吧问到搜狐论坛,从微信群问到QQ群,从恐艾干预心理网的电话打到全国各个疾控中心,然后又从全国艾滋病服务关怀热线打到恐艾干预心理网。不仅以一个身份问问题,甚至还注册多个小号,甚至多个角色问问题。也就将整个恐艾圈制造的仿佛是有很多很多人在一起恐一样,事实上,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多人。但是反问恐友们,其实又有多少恐友们没有疯狂乱搜过,或者说没有打过不少艾滋病咨询热线呢。就我们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统计,95%的恐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按照人心理自我防御来说,人在受到危险侵袭信号来临的时候,总是希望快速获得稳定的安全信号进行补偿,从而快速脱恐。可是谁又知道,艾滋病知识在网上的特点是,知识量巨大,说法不一,难以形成系统,甚至存在大量安慰或恐吓式话语。结果恐友们到处问,各家都有各家的言论,结果问得越多反而越造成了矛盾。还有的恐友,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内化,就是希望拾取嗟来之食,我啥都不管,我就问,问到了我就立马获得知识点,从而脱恐,结果这样没有转化为自我稳定的知识得不到升华,就算问了知识也只是了解的是表面,而不是本质。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恐友反复把自己的问题复制粘贴,到处问,希望意见能够统一,从而自己什么都不想就脱恐了。就像在咱们成都是恐艾干预心理网的官方群,老师是每周一下午五点公开答疑,经常会发现下一周答疑的时候,看到上一周,甚至上一个月,上三个月的恐友还在问同样的问题。那这几个月呆在网上单从效果来说,起到了效果了么,基本没有。在没有自我整合,单靠各种聊天式问询,基本收集都是杂乱无章的艾滋病信息。看似一点一点在积累,其实能效相互抵消。这也是为什么说到处问,甚至相互吹牛探讨艾滋病,要脱恐真得很慢,也就是这个道理了。最合适最合理的方法就只有一个,先不用到处问,对哪儿最信任(1-2个,不超过2个地方),就在哪儿学习最精华的文章就行了。至少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恐友们自己也在用大脑思考。不动脑子的被动填鸭式,脱不了恐。而直接给医生老师,或者网络志愿者抛出一大堆话让对方反复分析,除了打击了对方积极性,也带不来真正实际脱恐的意义。所以,认真去阅读一篇精致可信来源的文章,可比反复去各地问一周的问题,要来的对脱恐更有意义许多。
关于真正可评估的脱恐效果:实地面询远远大于网络式沟通
这句话不是去完全否决网络,而是基于恐友们一种信任感,以及我们这么十年来做恐艾干预,看着恐友从生不如死,每天歇斯底里,一步一步艰难的回归到正常生活脱恐成功的经验。在网络是非常的便捷,可是大部分恐友因为畏惧网络的负向影响,都不可能将自己全身心的交给网络,毕竟没有人输得起。很在乎对方就是一种安慰,反正网络世界,没有谁对谁负责,自己处于网络之中,只是受制于现实的面子问题不敢面对,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而且一想到在网络上看着各色网络角色名,能知道对方姓名,工作,地点吗?在潜意识层面就觉得不了解对方,也就是随意问问艾滋病,当然得到对方一个回答也只是暂时愉快一阵子,继而又变得空虚无助。其实无论作为志愿者还是医生老师是如何用心的去回复,而在网络这一端的恐友都必然是半信半疑的状态。网络的身份不明朗,隐藏在虚拟网络之中的角色关系不清不楚,也造成了很多恐友因不了解而产生了无法信任的疑问。最简单的例子,就我们的调查,我们成都市本地的恐友前来面询脱恐效率是高于其他方式的,能够面对面沟通,相互彼此坦诚沟通和了解对方的信息,并且用心感受彼此之间的气场,信任感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都是比其他方式要高的。而信任感越高所对应的效果也就越好,因为发至内心的信任感决定了您所干预的恐友能够全心全意的去执行在每一次恐艾干预的方法,而不是说像网络文字沟通一样,建议他比如说不再去乱搜了,可是收效甚微。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外地的恐友,很多都是选择电话沟通,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面对这个医生老师是什么名字,什么长相,什么背景以后,随着沟通频率增加,沟通时间越来越长,效果得以体现以后,他们的信任感会有所持续增加,这对脱恐起一个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如果中途能有有机会进行面询的话,就能很深刻的发现,在这一小段的时间内,脱恐效果会变得更好,或许在心理层面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机制因为面询在降低。所以,根据我们多年恐艾干预经验及脱恐效果来说,能面询那就最好实地面询(各个感觉器官的刺激能有效促进接受程度),实在不能面询那就选择电话咨询。作为文字相关的沟通,最好是作为脱恐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备用。下一篇恐艾干预文章将在明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