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在线咨询>>正文内容
         

老师您好,

上次关于我的手在有伤口的情况下不慎按在门上不知道是什么人涂抹的一大摊(有手掌那么大)的血液的问题已经问过您了,但是这件事我还是没有脱恐。

这个问题,我也问了很多人,很多人,包括中心的志愿者和老师都说没事不要担心,这个问题我也在好大夫上问过潘业医生和李在村医生,二位也表示不需要过分考虑(当然两个人观点不一样),但是这几天我在咱们中心和其他地方查阅,总觉得很多地方说不通,比如说有的地方说新鲜伤口接触新鲜血液,是有风险的。但是那里的志愿者回复却说日常生活的接触不考虑,我在中心学习也知道体外接触血液需要四个条件,但是所谓的4条件我觉得应该是很容易达到的,比如说开门的时候手要用力,这个不就是外力摩擦么?然而放到具体的事件上,却成了日常生活接触不考虑,所以这些都让我感觉到凌乱,这种表里不一的答案让我感觉到不知道该信什么,哪个是对的,我近一段时间很是害怕,甚至觉得这种新鲜开放伤口接触大量新鲜的血液已经算是输血了(毕竟二者都有血液交换),老实说如果说我所接触的血液量没那么大我也许就强脱了,但是真的实在是不行,那么大的一滩血已经给我造成了心理阴影,现在开门都小心翼翼的,老师我已经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做了,我已经不会再乱搜了,但是以前的那些印象留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留言时间:2017-08-03     留言人:kong456
         
管理员回复:
回复内容:

张老师:您好,好像老师记得您说,您的问题是夸张化了的。其实对于脱恐,不建议问多少人,不过中国人因为安全感不足,或者就像今天老师去参加自体心理学的学习,专家就说了中国人自体关系很多都是有问题的,总是觉得所认为这样的方式是脱恐的,结果后来发觉走错了路,又得花掉很多时间来调整。另外的确不建议去多问不同的老师和专家,潘老师的文章和言论,老师也拜读过,相对于激进点。李老师是全国专家,老师在开会的时候和李老师曾经有过简短的交流,李老师可能更会估计综合因素吧。但是两位都是专家,所以建议选择其一,不要试图去中和他们的说法。他们自己都有学术倾向,包括概率评估大概多少作为安全值都不一样,都不可能中和。作为一名小恐友,安心听一人说就行了。咱们中心其实也是一样,针对不同的行为和问题,评估都会有所倾向的,所以也才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不建议到处看,恐友需要的不是到处问,而是需要的是系统的。没有哪一个孩子想吃百家饭长大,都想有一个安定稳定的家,您觉得呢。作为阴影,这个词语和荣格所提出的阴影效应是一样的,您说的很好,心理阴影,那既然是心理阴影,您说您反复用艾滋病相关流行学科的东西去解决一个毫无关联的心理问题,您觉得这个合适么。


回复时间:2017-08-03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