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工作很忙,很少上线回答问题,还请见谅。刚看到很多热心关注艾滋病领域的朋友和公卫同仁在下面的留言,大家很多都说的很好。但时发现其中一些专业人士贴出了一张说是源自于美国疾控中心的表格,上面描述了男女行为是五百分之一的艾滋病传播概率,甚至还有乐观的对表进行了修正,说是两千分之一的传播艾滋病概率。的确,那个表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是那个表仅仅是一个粗分表,也就是一个大概预估的表,其中的数据并不是说经过科学实验得到的,毕竟我们在这里大声问一问,有没有自愿当小白鼠,估计也很难有几个人举手吧。那么一些精准数据能够作为客观的体现呢,那倒未必。
不过这个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表格,还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呢。有一个什么好的意义呢,其实第一是对各种艾滋病感染风险做了哪几类是最高危的风险,哪几类风险程度要低一些的一个评估,这个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缓解的作用(当然对于是否能完全脱恐,不一定有效)。这个原理同网络上有部分人针对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去问他人自己情况有没有风险,无论对方是谁,无论是专业的医生,还是就是一名还是未脱恐的恐友,只要给其保证百分百脱恐,自己都会觉得舒服很多。虽然说可能过不了多久又会反复焦虑和强迫,但在那时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而另外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告诉大家,以下的情况都具有风险,莫存在侥幸的心理。
艾滋病传播和什么有关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算是同一种行为,不同的对象,持续的时间,持续的程度不同,甚至是姿势不同,那么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差别都还是比较大的。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恐艾干预心理网网站里面的艾滋病感染风险自助评估进行分析,便能一下子得到对应的答案。因为评估所参考的具体事务才是艾滋病感染几率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以一种行为就只有那么多就画上了等号。我们要对大自然抱有敬畏的精神,我们也要对科学保持辩证的态度。
至于为什么性传播几率,和血液传播比是并没有那么高,可能甚至要低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目前这种性接触的比例基数,况且下体器官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都是粘膜构造,一经反复摩擦,那是极其容易破损导致具备感染的可能性。举个例子,按道理,很多人都将艾滋病归为男同的特有病种,一说起男同很容易将其和艾滋病结合在一起。实则这也是一个误区,为什么呢,事实上今年在昆明参加第五届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的时候,专家说异性行为传播的个案是大于同性行为传播的个案。按照一些表格的分析,男同感染的可能性是异性传播的几倍乃至几十倍,那为什么还是异性行为传播的个案更多呢。原因就是这么一个基数,如果有机会了解到每天国家安全套的使用数,大家心里应该就有谱,这个大约是几十万个吧。那么还有更多的一时兴起就开始“学外语”,不戴套,不具备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的人呢,是不是会更多呢。有这么大一个基数存在,就算艾滋病通过性传播的感染率相对是比较低,但是总体感染人数就上去了。特别是今年开会,重点提出了青年大学生和老年人群体,在近几年的感染数据中疯狂攀升。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一个粗分表格就觉得艾滋病离我们很远,艾滋病感染率很低,而忽略了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理应存在的一种本能性的保护现象。就像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成立这么十年来,所接待的数以万计的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来看。其实就算是小到不能再低的概率,都足以让一个人格不稳定的人变得十分崩溃,变得生不如死。与其去分析艾滋病性传播率的高低,与其为了满足下半身的需求而存在任何侥幸,那其实也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只有真正的严以律己,身心都健康,才能远离艾滋病恐惧对自我灵魂的侵袭,而不是每天掰着手指去算自己的概率,那并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一种真正脱恐的态度。
希望能够解决部分艾滋病恐惧症人群的疑惑。有什么问题欢迎在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官网和实名认证的群、公号上进行自助学习,祝大家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