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多次艾滋病检测为阴性为何还有很多症状

多次艾滋病检测为阴性为何还有很多症状

作者:郭海燕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网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3日    点击数:

按照标准的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标准,一般都是需要用具体的行为具体的参与对象进行共同判断。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包含了具体行为(行为是否属于高危行为)、具体对象(如因为日常恐的恐惧对象,或者是因为发生了性接触的对象)、检测结论(几周检测,检测次数,哪种检测方式),这是一个科学的评估流程内容。比如您的行为本身都不是高危行为,或者您具体担心的交互对象本身就不是一个生命体,这个是否进行艾滋病检测,都没有具体的意义,都可以说明是可以排除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如果非高危行为或对象,检不检测更多只是为了满足心理安全需求的仪式感。按照最新版的艾滋病诊断标准,无论核酸,四代抗原抗体,三代抗体检测在四周以后的艾滋病检测结果已经很精准了。

如果一个恐友除了去医院检测两次,还使用试纸进行了多次检测,其实更多反映了他想靠这个行为获得您所谓的安全感。这个应该是从受到艾滋病刺激在网络上选择搜寻的时候,无意识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被强行灌输了“艾滋病感染会产生症状”,“只有检测才能脱恐”,“只要检测了就能脱恐”的非科学信息的模型,当然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我们逻辑思维,但是这个模型却又不是科学脱恐的模型。就像您目前的表现,您已经检测了很多次,并且还在医院检测了,按道理已经明确说明没有可能被感染了,没有可能被感染那就不应该有症状,可是为什么还有一大堆症状,难道自己是那个“万里挑一”的人,继而这时候开始反向证明,我是不是特殊例外的群体。由此强迫因子在这一刻起就开始萌生了。如果没有心理问题障碍形成的防范意识,那么请在这里多给自己留个心眼,这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导致出现恐惧的转移,泛化,甚至是应激创伤。

刨除我们在初入网络形成的定势思维影响,症状的形成和应激刺激有关,属于心理现象。像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常年做艾滋病恐惧症的研究,研究样本对象几乎都存在着所谓的艾滋病初期症状,无论是否他们有没有过高危行为,还是普通行为,甚至仅仅是和学校里的黑人在一起吃过饭。一旦上网搜索有关艾滋病信息,受到刺激,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并不远,形成自我防御的时候,症状也就开始产生了。由心理应激反应的症状并不会因为检测后拿到阴单,就立马消失,一般神经性症状都会有滞后性。前提还是在没有新的应激产生的情况下,比如这个时候我们脱离网络,单线和自己最信任的医生老师进行联系,接受安全信号的强化,那么症状会进一步消失。这个时候如果您的咨询老师根据您的特点给予了具体的诸如一些适合您的放松疗法,在您生活相对规律,不再受到有关艾滋相关信息的时候,症状的幅度将越来越小。而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其CD4低于200的时候,其产生的症状才极有可能和艾滋病毒有关。显然,就算是一个新感染者,他也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典型症状。归根结底,您的问题还是因为刺激产生的应激性症状,偏神经类。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其他的病菌因为心态不稳定引起免疫下降,导致的症状。如果症状的确非常明显,我们建议可以去医院对症查一查,由专业医生看看。如果排除掉器质性病变,那么就更加印证先前的描述。

关于如何脱恐,以下提供张珂博士在恐艾干预心理网培训PPT中的“稳定三角理论”关系的一个样图,同样也是有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如果您能将以下的三个部分和两个必要条件都重视,那么您就会越来越好。最后祝您早日脱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