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参佛悟道>>佛是一棵树

佛是一棵树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佛教网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点击数:

无论你最想的是什么,我宁愿很现实很真诚地祝愿大家恭喜发财,随便最初的动机如何,不管最后的财富几许,有钱的总比没钱的好,有心的总比没心的好,就像有追求的总比没追求的好。

我们活在人间,我们走在路上,我们爱财,坦荡荡。

注1:增支部:南传佛教巴利《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梵文北传佛教四阿含经之《增一阿含》(汉译为《增一阿含经》)。

注2:南传佛教五部经藏中之一部。“部”为巴利语nikaya(尼柯耶)之意译。《中部》即指具有中等长度,不过长,也不太短之经文部类。此部之性质略同于北传阿含经中之《中阿含》。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1)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古语,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耳熟能详,甚至在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时,常常把它引作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可是对于它的出处,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娓娓道来的,尽管它被很多经商者奉为至理名言,像人生规则一样执行。不过,如同英雄莫问出处,虽然它来无影,但是这样的真理,但凡听上一遍,便会深深地刻在心里,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抹去。

好像是一种本能吧,尽管我们一生下来连吃饭穿衣都不会,可一旦领悟到金钱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时,就会唤醒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潜意识: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倒不如赤裸裸点坦诚,人这一辈子,说穿了,就是为钱而死的。你努力也罢,消极也好,或许做个百分百的拜金主义者,或许你“视金钱如粪土”,反正世俗衡量一个人一生是否成功的标准,终究还是以他所挣的钱多钱少来衡量。如果生活在古代,兴许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般潇洒于人世,但是在科技越来越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不管你想怎么过活,都得老老实实地挣钱去。

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找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名言出自一本颇为神秘的古籍《昔时贤文》。说它神秘,是因为至今为止,都无法得知这是哪位高人的大作,面世于何朝何代。

说白了,它确实有点来无影的味道。不过值得庆幸,它没有去无踪,否则不知又会“戕害”多少成功人士,令他们失去生命的目标,而碌碌无为之终老。

经众多史学家考证,《昔时贤文》,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作者不详。文中吸收了中国历代许多优秀格言,谚语等,叙述了为人处世之道,内容丰富,言近指远,押韵工整,易诵易记;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甚大,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是一篇绝佳的启蒙读物。

而且除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经典的名言,此书中尚有“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等诸多金玉良言。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刻画出一个道理,就是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一边自己为自己不停地制造各种各样的痛苦和麻烦,一边不停地怨天尤人,责怪上天的不公,抱怨生活的不幸,妒忌别人的喜悦。因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是你在设计你的生活,只不过,编剧、导演、演员、观众都是你。

因此我们必须很关注,怎样才能使自己富有呢?

其实现在,我必须承认,我有些不快。一边堆砌着这些文字,我的心底隐隐有些怨恨,有些埋怨,为什么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刻,父辈们没能聪明地用《昔时贤文》这样的真理来开发我的智慧。

于是我进一步从史料中搜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背后的故事。

话说古时候,有兄弟两人,自幼父母双亡,哥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好在天无亡人之路,过了几年,老大娶了媳妇,成家立业,苦日子也到了头。可能真的是只能共苦,无法同甘,连手足之情,也难免如此。就在生计渐渐转好的时候,小夫妻俩开始想着法算计兄弟,最终哥嫂独占了父母留下的一点薄产,把弟弟赶岀了家门,从此老二无奈地在外流浪。

一日,老二有幸遇到一只大鸟,大鸟对他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和黄豆,我带你到岛上,你捡金子,我吃黄豆,但是天快亮时,你要及时提醒我,我们赶紧离开小岛,否则我们两个都要被太阳升起之时的万丈光芒点燃烧死。老二点头答应下来。如愿按照大鸟的吩咐,果然发了一笔大财,穷小子时来运转,成了当年当地数一数二的富翁。

老大看到老二发了财,百思不得其解,天天跟老二套近乎,老二被哥哥纠緾不过,不再计较当年所受的种种委屈,就把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听。哥哥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天还不黑就开始等那只大鸟的到来,等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终于等到大鸟飞来,老大哪里还顾得上同大鸟说话,抓住大鸟的双脚向东海飞去。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2)

大鸟飞呀飞,老大盼呀盼,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老大睁眼一看,可不得了啦,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老大再也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只恨爹妈少给他生了两只手,哪里还记得弟弟千叮万嘱在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可怜大鸟还沉迷在黄豆的美味之中,等着老大提醒它。不知不觉,东方天已大亮,轰!随着旭日东升整个小岛霎时间成了一片火海,就这样,贪心的老大和无奈的大鸟双双葬身在烈火之中。

当后世之人在分享这个传说时,都会为大鸟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惋惜,也十分痛恨老大的贪得无厌,但同时对大鸟贪吃小豆也颇有些微词,不过更为失去那可以立马发财的黄金小岛而痛惜不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这则古老的寓言是劝诫人们做人不要太贪心,该取则取,当舍则舍。

可是说穿了,天上既然都掉下了馅饼,谁不贪心,谁有毛病。

可是这些奇闻异事终究只能如天方夜谭一样被记录在《山海经》,或《聊斋志异》中,不管你眼红也好,妒嫉也罢,天上到底还是掉不了馅饼。

忽然很同情那个老大,为了自己无法满足的贪欲,宁死都没有享受到做富翁的感觉。难道在金钱的诱惑面前,真的连生命都会失去尊严?但倘若失去财物的保障,我们又将以何种面目,存活在世上?

忽然想起山德士上校为家乡的肯塔州炸鸡谱写的广告:吮指美味,意犹未尽。

模块五: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不是汉语,出自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佛教梵文Paramita,意译为从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智慧的彼岸。

不过我们的生命之舟毕竟有限,岁月经不住太长的等待,更无法装载太多的物欲和虚荣,想要顺利地抵达彼岸,就要学会拒载。

还是李清照来的潇洒,在春天的湖面上泛舟荡漾一次,就参透了人生的蹉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一点,四十不惑的东坡居士,就犹为不及,淮河上饮别友人秦少游之后,颇为感慨,于是“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有些事情,放下就放下了,或缠绵、或眷念、或沉醉,或不舍……删除生命就是在这些舍与不舍之间徘徊,结果得到的不去珍惜,却将年华消融在求不得中。

最超脱的,莫过于永远将自己放逐于天地之间的李白,不愧是诗仙,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这样的气魄,还有什么放不下。

有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为了断除所有的欲望和念头,他刻意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便抛弃一切,动身前往山中居住。

在山中修行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发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送给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只好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就他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3)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带有魔法的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现实在教育我们,财富是生活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拥有的财富越多,却越不自由。这不是对郁郁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因为欲望是在被逐渐激发出来的,拥有的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曾几何时,万元户就是富裕生活的标准,可多少万元户因此满足了呢?有了一万,就会想着十万,然后是百万、千万。往往是钱越多就感觉缺得越多。生活不停地围绕这个轴心运转,从而忘却了人生的根本。

有个比喻说,假如把财富、事业、荣誉、地位都比作0的话,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否则,即使拥有再多,也还是等于0。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了挣钱毫不顾及身体。结果“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莫非,健康也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么?也许金钱可以换来最新的药品,换来精细的护理,换来最好的医疗,但谁都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

不仅这些,不但我们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是金钱无法弥补的,而且我们为谋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伤害更难以愈合。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我们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自己滋长了重重烦恼。这些内在的伤害或许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它的影响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源远流长。

要想致富,我们必须对财富和欲望有正确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合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御它,而不是被它左右。

要想发财,我们必须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

有一天,一个切罗基族(北美易洛魁人的一支)老人告诉他的孙子,他心里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搏斗。他说,他心里有两只狼在搏斗:

一只是邪恶的狼,充满愤怒、嫉妒、悲伤、遗憾、贪婪、自大、自怜、负罪感、怨恨、自卑、傲慢,自私。

另一只狼是善良的狼,充满喜悦、和平、爱、希望、宁静、谦卑、善意、仁慈、同情、慷慨、真诚和信念。

孙子想了一会儿,接着问他爷爷:“那到底哪一只狼赢了呢?”

切罗基老人淡淡地回答道:“我喂养的那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