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精神病患者发现并确诊1例奖350元,艾滋病感染者呢?

精神病患者发现并确诊1例奖350元,艾滋病感染者呢?

作者:卢雨     来源:重庆晨报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5日    点击数:

精神病患者被发现就奖励350元,那么咱们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每年也会遇到一些诸如被害妄想,双向障碍,精神分裂和多重障碍的患者,看来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呀,呵呵。不过如果真的明确找到了对社会存在潜在危害个体,这个倒是好事。但是也不能说这样就把所有存在精神障碍或者说神经症倾向的人都认为是对社会存在着危险的群体。不过,对于精神疾病和艾滋病的治疗原则一样的,早发现早治疗。那么对于艾滋病感染者,其实如果支持其进行筛查并且查出来,还是会有一定的奖励。所以说有的恐友担心医院或者疾控检测出来可能有问题,但是为了安慰他,告诉其没事,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

7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卫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证实,14日上午该局官微@健康双流 发布的一则关于奖励提供精神病患者线索的消息属实,系该局疾控科拟定,目的是找出精神病患者并让其享受到关爱补助政策,得到救助与治疗。

  官微:

  发现并确诊1例精神病患者奖励350元

  14日上午9:30-10:00间,一条以“确诊1例奖励350元”为题、奖励提供精神病患者线索的消息,在微博上刷屏。包括@公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都市双流区胜利镇卫生院、@双流妇幼保健、@双流卫生职教 等12个加V认证的卫生系统官微发布了这一消息。

  消息称,如果发现身边有符合以下11条中任何1条的人士,请及时告知所在社区干部、居民小区和物业管理员、综治网格人员、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站人员,爆料奖50元。如果经专业鉴定确诊1例精神病患者,再奖励300元。

  换句话说,发现并确诊1例精神病患者,将得到线索奖励350元。

  所谓的11条,即判断对方是否曾经有下述11种情况出现: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 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经常自言自 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有没有;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 等等);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自杀,或者自残;无 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回应:

  线索奖励是从患者与安全两方面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卫生机构认证微博显示,它们全部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均隶属双流区卫计局系统。

  14日中午,双流区卫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在回应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时证实,“确诊1例奖励350元”的线索奖励文稿,由卫计局疾控科拟定,并已下发区卫生局下辖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

  疾控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于发现国家规定的11条症状的线索并给予爆料人奖励,国内各地此前就有类似做法,只是没有公开宣传,或是因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精神病人的信息要严格保密。

  “但是我们规避了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让大家根据11条症状提供线索,至于报上来之后的核实、确诊,以及确诊后的信息处理,就属于保密范畴了。”该负 责人表示,爆料人领取线索奖励时要签保密协议,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会对爆料人的信息进行保密,另一方面爆料人则须对自己所爆料的内容保密。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制定线索奖励,有两方面因素考虑:其一,国家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有很多关爱补助政策,但由于老百姓的传统观念还不是很接受, 不愿将家属患病的情况说出来,所以通过线索奖励的方式是希望把这些精神病患者找出来,让他们享受补助政策,有利于治疗与康复;其二,最近国内各地连续报道 多起重性精神病人肇祸伤人致残致死事件,所以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也需要把他们找出来,因为若周边有严重精神病患者,他们可能随时威胁别人的生命安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还了解到,7月8日双流区卫计局和综治办刚联合召开了2016年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工作推进会,对下半年工作作出部署与要 求。其中就包括充分发动群众,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召开“两级”会议、落实线索奖励措施,开展入户排查、学校和企业调查、失访人员追访等措施,切实抓好重性 精神病人线索调查工作;以及通力协作,全面落实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和救助措施等内容。

  先例:

  11条中的部分“症状”曾引发专家质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进一步比较发现,双流区卫计局疾控科拟定的线索奖励文字内容,的确存在很大程度的借鉴——那11条“症状”摸底,即与 2012年8月上海市卫计局(原卫生局)下发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的附件《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里提及的一模一样。

  彼时,11条“症状”线索引起热议。有媒体报道称,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这些行为异常人员成为上海市社区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的线索,令网友特别是一些宅男宅男惊呼“躺着也中枪”。

  更有网友发文表示,倘若严格对照条件,恐怕会出现全民皆是精神病患者的奇观了。“话多是精神病,寡言少语也是精神病;宅在家里是精神病,外出活动多了也是精神病,今后甚至连自言自语都不可以了。看来不‘被精神病’简直难于登天。”

  也有心理学及法律领域专家在当时表示,这些症状从单个看来,并不足以认定一个人为精神病患者;其内容并非医学术语,标准也过于宽泛、模糊,在实际调查中容易侵犯私权。